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要氣餒,閣下的觀察與判斷反而是正確的!
2012/05/17 02:48:12瀏覽345|回應0|推薦0

引用文章 台獨人士喜歡自稱平埔族的原因


樓下的laofu兄台說得完全正確!

>>
Pan...坦白說我也不是「人類學者」,應該沒有這樣的發言分量。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就算是篇雜文吧!只是因為自己是平埔族的殘餘,倒是對平埔族的新聞與資料比較關心。再加上自己對周遭環境的觀察,寫出自己的看法與判斷,沒想到還有十幾個推薦。

“...屠殺葛瑪蘭族男人 逃入山中的葛瑪蘭族女人小孩 又被獵人頭的泰雅族人追殺山中婦女孩童淒慘哭聲持續月餘』。花蓮新社的葛瑪蘭族就是有宜蘭逃來花蓮的殘餘。種族的仇恨既然那麼『苦大仇深』,那裡還可能太多的通婚?...
其實原住民與漢族通婚也是晚近才開始有比較多案例,過去閩南人貶抑原住民為『番仔』,哪裡有可能有太多通婚的案例呢?”

...
不要氣餒,閣下的觀察與判斷反而是正確的!

通婚也是晚近才開始”是正確的!請再接再勵!

而您提及「人類學者」的加入研究也是完全正確的!台獨人士林媽利本人只是學醫,因為欠缺「人類學者」的研究與專業,用台灣俗諺來說,屬“三腳貓”,因此所得出來的結論純屬不倫不類的大偏差,更何況她原本就是台獨不認漢人祖先的皇民裔份子,以此『使命感』來企圖證明台灣人就是原住民平埔族,先射箭再劃靶,自然結果是不倫不類的大偏差。

這裡有一位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中立」學者陳叔倬,他不但出身於台灣大學醫事技術專業,研習到林媽利同樣的技術,還獲得了史丹佛大學『人類科學系博士』。他個人的研究結果,清楚的證實了林媽利的結論純屬不倫不類的大偏差。

許多臺灣漢人相信一句臺灣諺語「有唐山公、無唐山媽」,也就是早期渡海來臺的祖先大多是男性而極少女性,所以只能與臺灣平埔族女性結婚。這句諺語引起「原住民基因迷思」的高漲,相信臺灣漢人是早期漢人與平埔族混血的後代,以致與大陸漢人不同。一些臺灣國族運動者甚至主張臺灣應該藉此獨立,並積極尋找科學性的證據來證實。

許多臺灣漢人相信一句臺灣諺語「有唐山公、無唐山媽」,也就是早期渡海來臺的祖先大多是男性而極少女性,所以只能與臺灣平埔族女性結婚。這句諺語引起「原住民基因迷思」的高漲,相信臺灣漢人是早期漢人與平埔族混血的後代,以致與大陸漢人不同。一些臺獨臺灣國族運動者甚至主張臺灣應該藉此獨立,並積極尋找科學性的證據來證實。

許多臺灣漢人人認為臺灣不屬於中國,並積極的尋求新的文化與歷史詮釋以抵抗中國的一個中國政策。雖然這些臺灣漢人了解他們的祖先是近四百年才從大陸中國東南沿海渡海來臺,但他們選擇相信「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臺灣諺語,認為現在臺灣漢人的母系祖先大部分是平埔族,而非漢族,並強調現在臺灣漢人的遺傳組成應該與大陸漢人不同。許多臺灣獨立的臺獨擁護者並以此作為臺灣獨立的出發點。

在人類學理論中,認同的形成主要分為兩種:原生論、與情境論。原生論強調認同決定於出生時的血緣、語言、或是文化特色,是先天命定的(e.g., Geertz 1973; Keyes 1976)。情論強調認同是人為後天建構而成,可隨不同情境而改變(e.g., Barth 1969; Anderson 1983; Harrell 1996)。

漢族認同基本上是經由原生論所構成:只要父親是漢人,其子嗣就是漢人;因此歷史上漢族的構成從來就不被混血的概念所混淆。而歷史上中國的國族認同與漢民族的民族認同高度重疊(Brown 2004: 40),因此對許多臺灣漢人而言,宣稱擁有非漢族的祖先以及混血的家族歷史,是切斷與漢族以及中國認同最直接的方法。

然而,「有唐山公、無唐山媽」諺語是否真實,卻從未被證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只有很少的臺灣漢人可以正確無誤的追溯出擁有平埔祖先。

臺灣原住民族都屬於南島語族。語言學家預測古南島語與古漢藏語在東亞大陸上分裂的年代約是五萬到七萬年前。十七世紀始臺灣原住民族被依照漢化的程度歸類為「生番」(漢化較淺)與「熟番」(漢化較深)兩類;前者後來改稱「高山族」,後者改稱「平埔族」,大略與居住位置想吻合。現今臺灣政府承認13個高山族為官方原住民;過去學界曾分類平埔族為7到10族不等。

在十七世紀前臺灣平原上基本上只有平埔族人。1645年臺灣人口第一次被測量時,全臺平埔族人有45,000人,是漢人移入者的三倍。然而到1943年平埔族人口最後一次被測量時,全臺平埔族人口為62,119人,僅佔全臺人口的1%(潘英海 1995)。1954年後官方行政不再承認平埔族(林江義 2003)。

然而,多少平埔族的基因藉由通婚流入漢族組成中一直無法確認。許多研究者提出不同的估算。然而這些估計的跨度過大,無法讓人信服。由實際的人口統計資料應該可以估算的較為精準,但對於同一地區、同一時間點的人口紀錄,估算出的混血程度也有極大的誤差。

估算的誤差原因在於十七到十九世紀的清朝人口統計中,漢人與平埔族人並沒有被分開計算。尋找非漢人的證據,但人口學的估算並無法提供正確的證據。

遺傳學適時吸引了大眾的目光,被認為可以提供精準的估算。然而,至今並沒有任何平埔族群的遺傳研究結果被正式發表,使漢人平埔族的混血程度估算無從著手。相對的,遺傳人類學已經對於高山族群有深入的研究。

高山族與平埔族系出同源,他們的遺傳組成應該有極高的相似性。如果臺灣漢族與平埔族有高度的混血,則臺灣漢族與高山族的遺傳組成有高度相似性,是可以預期的。讓人驚訝的是,所有傳統遺傳指標的研究結果(ABO, Rh, HLA, etc.)並不支持這個觀點(Cavalli-Sforza et al. 1994:234-8; Lee et al. 1990; Lin et al. 2000, 2001; Shaw et al. 1999)。

Y染色體研究是近年來遺傳人類學中最有力的工具,可以直接追蹤人群男性祖先的起源與擴散。從彙整的Y染色體數據中顯示臺灣漢人與高山原住民沒有直接的關聯性(Capelli et al. 2001; Karafet et al. 2001; Kivisid et al. 2003; Semino et al. 2000; Su et al. 1999; Su et al. 2000a, 2000b; Wells et al. 2001)。 利用Admix 2.0(Dupanloup and Bertorelle 2001; Admix Web site),彙整過去已發表資料重新計算,臺灣漢人男性遺傳組成中93+5%來自長江以南漢人男性。

粒線體DNA(mtDNA)則是近年來發展出追蹤人群女性祖先的利器。彙整過去已發表資料重新計算,臺灣漢人女性遺傳組成中79+6%來自長江以南漢人女性(Horai et al. 1996; Kivisid et al. 2002; Melton et al. 1998; Metspalu et al. 2004; Tajima et al. 2003; Trejaut et al. 2005; Wen et al. 2005; Yao et al. 2002a, 2002b)。這樣的分布與諺語所述相近,亦即現今臺灣漢人基因中平埔族女性成分高於平埔族男性成分,但就算是女性成分,來自原住民也只有約20%,與一般臺灣漢人的信仰相距甚遠。

一個台獨政治團體亦發表聲明:「最新生物學研究顯示絕大多數的臺灣漢人是南島語族後裔(60%),與大陸漢人明顯有別」(Stainton 1999)。

事實上陳順勝與林媽利對於台灣居民遺傳組成的推論有極大的差距,卻被同樣的影射為台灣人原生論的基礎。林媽利醫師對於HLA的研究發現,台灣原住民的HLA跟中國的漢人不相同,可粗估目前台灣的客家及福佬人有13%原住民的血統(Lin et al. 2000)。林媽利於「台灣獨立聯盟-共和國雜誌第十九期」網頁發表「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所謂台灣人的來源」一文指出:台灣的閩南人及客家人也就是所謂的「台灣人」,是近幾世紀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移民的後代。研究中發現「台灣人」13%的基因是來自原住民,這顯示「台灣人」的基因中並沒有像想像中的有許多原住民的基因(林媽利 2001a)。

但林媽利在同一篇文章中,將台灣漢人的血源連向另一個族群:越族。在她的文章中提到:經本實驗室的HLA族群遺傳學研究發現,台灣閩南人及客家人有別於中原漢人,反倒與新加坡華人和泰國華人比較接近,這剛好配合民族史的記載,認為「台灣人」是大陸東南沿海原住民「越族」的後代。

2001年4月29日,自由時報刊載上述林媽利的研究內容,標題為「新發現:台灣人非漢人,閩客都是越族」。一時之間,台灣人是越族後代的說法又廣為流傳。

其實歷史上越族後代與從中原南遷的漢族後代共同生活許久,閩南、客家先祖在渡海來台之前原先就是漢越一家的共同體

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商、周時期,就有被稱之為「越」的古民族。古代原民族泛稱東南方蠻族為「越」,北方蠻族為「胡」。而越又分為東越、甌越、南越、西越、俚、畬、洞、獠、洛等等。因為越人族群複雜而且眾多,因此又稱為百越。其地理分佈的範圍甚廣,從今日的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甚至到越南的北部等等都是古越人活動範圍。臺灣原住民族亦可能與統稱百越族中的一些民族有同源關係。所以越族可能不是一個單一起源的民族,也有可能是依地理區域劃分的多起源民族集合。除此之外,許多其他遺傳基因分析資料亦可以明顯看出南方漢人與北方漢人不同,但這無法推論南方漢人完全是百越後代,完全排除中原漢族血源的貢獻最主要的爭議點是林媽利並沒有採集到任何越族的標本,或查詢到任何越族的發表文獻,在缺少對比數據的情形下,直接做出台灣漢人是越族後代的結論,太過武斷(先射箭再劃靶)。

林媽利的最新報紙讀者投書,推翻了自己過去所有的估算。林媽利於2007年8月11日自由時報以「非原住民台灣人的基因結構」一文讀者投書,根據他對100個台灣漢人的基因分析,研究文章中對於HLA與mtDNA的估算明顯高於過去自己的估算(HLA:13% vs. 52%,mtDNA:26% vs. 47%)。林媽利文末的結論有故意誤導讀者之嫌。她文末最後提到:「根據三個系統的分析,85%的台灣人是帶有台灣原住民的血緣」。理由是每個系統的百分比各是100%,就算將同時帶有台灣原住民HLA、mtDNA、Y染色體基因型的受檢者只計算一次,三個系統的百分比相加後雖然不到300%,但絕對超過100%。由於沒有那100位受檢者的原始數據無法進行精確計算,但根據以上三個系統的百分比分佈來推估,台灣人帶有亞洲大陸血緣的比例,比帶有台灣原住民血緣的百分比還高,絕對超過85%。因此林媽利可以得到85%台灣人帶有台灣原住民血緣的結論,也可以得到超過85%台灣人帶有亞洲大陸血緣的結論。如果林媽利結合三種系統的估算方式合理的話,再多加到4個、5個基因系統的研究結果,可以使85%的估算值再增加。台灣人帶有亞洲大陸血緣的比例,比帶有台灣原住民血緣的百分比還高,絕對超過85%。

林媽利醫師在演講中,談到她的實驗室已經幫許多人做過鑑定,其中有一位曾宣稱「自已是日本人」的台獨之父彭明敏,彭明敏先生的鑑定結果是有原住民血統,他拿到鑑定結果的反應是:好險我不是中國人!

(註:即使證明有原住民血統,但原住民血統仍佔血液中百分比的少數,而血液中的多數卻仍是來自於中國大陸;如果彭明敏認定中國人是支那豬的話,恐怕彭先生得要失望了,仍然得要做為一位中國豬先生了。)

平埔族後裔也清楚台灣國族原生運動者希望藉由平埔血緣建構台灣國族的企圖,但這樣的企圖,與平埔族群的發展,似乎是背道而馳的。

謝若蘭是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助理教授,西拉雅族後裔。在2002年的博士論文中,她提到:就一個以平埔西拉雅族人的我而言,對於一些大力倡導台灣人絕大多數是平埔族,因此要回歸平埔族認同的論點,有時會覺得非常的不安。我相信有許多人是真正出於原住民身分的真正認同,但是卻也有不少是藉此以倡導脫離華人的同文同種之起源,藉此達到建立台灣人意識與認同的目的。我的不安來自這不僅是一種利用原住民的身分認同來達到台灣福佬人(漢人)台獨份子的建立台灣國族之計謀,更重要的是我擔心這是另一場經由包裝後的「我們都是一家人」之號召下很可能會讓原本已經漸漸被殖民化後的原住民族失去「原」味。重點是,這種藉由平埔認同來脫離漢文化的伎倆一點新意也沒有,也就是說,這種反「同文同種」的倡導不僅缺乏結構性的歷史因素探討與建構性的可能方式思索,卻落入原生論的論述圈套中。更重要的是,這種因素讓現有的原住民朋友們所引起的反感現階段沒有明顯資料顯示,原生論的母族後代—平埔族後裔實際介入支持。

本文以敘事形式,著重在於事實陳述,不用套用理論來臆測其意圖。凸顯出關於林媽利、台獨政客誤用或有心誤導,關於這個議題的態度,企圖以科學為台獨政治服務等。至為明確。

台灣族群間的生物類緣關係
平埔族群血源與台灣國族原生認同
陳叔倬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ck128&aid=394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