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聊聊注意力和創作者經濟
2021/07/27 13:15:14瀏覽32|回應0|推薦0

編輯導語:在信息化時代,電子設備已然成為了人們形影不離的“伙伴”,很多人因為互聯網的誘惑而無法專注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人們的注意力被吸引,互聯網創作者在其中究竟加入了什么秘方?

15年前,那時候每學期開學班里會報名訂不同的雜志、報紙,每個月最期待雜志到手的時候,用幾天的時間看完然后期待著下個月。

而現在的我不再對任何內容有期待,每天只是機械性的打開這些APP,漫無目的地刷,我承認推薦算法很厲害,它可能比我媽還了解我喜歡看什么,但我也無比痛恨推薦算法,以至于我只有刪掉抖音才能控制住自己的時間。

一、注意力最值錢

這是一個注意力不再被我們自己掌握的時代。

視頻的抖音、快手、B站,音頻的喜馬拉雅、小宇宙、QQ音樂,圖文的公眾號、頭條、微博,還有游戲、社區等等,它們試圖挖掘每個用戶的每一個消費場景,并搶占你當下的注意力,哪怕只是一部分。

說兩個如今很常見的現象:

  • 我打開微信試圖找一個好友談事,我關注到公眾號有一篇標題極具“吸引力”的更新推文,聊到一半我開始去看更新的公眾號內容,一連看了幾篇,看完后順便刷了會兒朋友圈,最后回到生活中我才意識到我剛才只是想找一個好友談事,但已經過去了15分鐘。
  • 通勤的路上想好好看會兒書,上車的時候習慣性的先打開了微博,看了會兒今天的熱搜,又打開了抖音,劃了會兒視頻,差不多把常用的app都掃了一遍后,想看會兒書發現還有兩站就到了。自我安慰道:明天我一定看完兩個章節!

對于很多互聯網產品來說,他們在意的是流量,但對于每個用戶來說,你除了睡覺之外的所有注意力正在被不同產品瓜分掠奪(甚至連睡覺都不放過)。他們嘗試用標題、封面吸引你,用推薦算法留住你,用關注、推送提醒你常回來看看。

二、現在的創作者經濟

創作者經濟概念的起源我不得而知,我也是近兩年才開始接觸到這個詞,在做過一些初步的調研和分析后,我理解的創作者經濟是:圍繞著圖文、視頻、音樂等內容創作者衍生出來的一系列產業,包括:

  • 提供創作者和用戶連接的方式(抖音、B站、微信公眾號);
  • 提高創作效率的生產力工具(剪映、秒剪);
  • 漲粉、變現能力手段的創作者培訓(“教你如何成為抖音網紅”)。

為什么會有新的創作者經濟?

由于各大平臺極強的頭部中心化效應,上述的連接方式、工具、培訓都被迫圍繞著平臺而非創作者本身。比如B站用一鍵三連營造了特殊的社區平臺氛圍,各大視頻平臺用官方出的剪輯工具可以獲得更多的曝光和收益,一系列如何教你利用抖音的推薦策略漲粉的培訓課程。

這些看起來似乎都合情合理,但細想一下:

  • 該連接的不應該是創作者本人和用戶嗎?
  • 工具不應該更好的服務于創作者而非平臺嗎?
  • 培訓不應該圍繞著如何創造更好的內容而不是如何利用平臺的機制走紅嗎?

創作者在里面更多的是充當“工具人”的角色,他們都在為平臺打工(雖然也受益于平臺),而這帶來最大的問題是:創作內容質量會整體下降,因為如何在這個平臺獲取流量才是他們需要關注的核心問題,但流量并不完全等價于內容質量。

對創作者而言,他們受制于平臺。

新的去中心化的模式可以讓他們跨過平臺真正意義上的擁有自己的內容、粉絲,定義自己的盈利模式。

對消費者而言,反算法推薦的聲音越來越多了,推薦算法一方面會讓人困在信息、觀念繭房中,另一方面其“精神鴉片”的能力讓人深陷于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

基于此,市場上出現了一些將權利轉交給創作者本人的平臺形式,由原先以平臺為核心,連接廣告主、粉絲、創作者的中心化轉變為以創作者為核心,連接廣告主、平臺、粉絲的去中心化的新模式。

三、以Substack為例

2021年3月,坐擁北美50萬付費用戶的Substack獲得6500萬美元投資,在這里以此為例對比一下主流的創作者平臺。

眾所周知,無論在自己領域多精通的創作者,都只能輻射到極少部分自己身邊的人,因此一個流量大的中心化平臺就顯得尤為重要,幫助用戶發現創作者。但其弊端也在于此。

粉絲:全部歸屬于平臺,一旦離開這個平臺,你的粉絲可能就找不到你或者自動脫粉了(因為平臺對于內容是有加成的)。

盈利模式:是平臺提供的,你很難自己選擇合適的商業模式,滿意的分成,離開平臺基本喪失盈利能力。

創作內容:受限于平臺,無論是創作內容的形式還是內容風向,更不用說格外謹慎地對待敏感內容生怕觸到這個平臺用戶的虎須。

本質上,用戶追逐的是xx平臺上的某某,而不是某某本人。這也是各大創作者會在各個平臺開設賬戶的原因之一——擴大作為創作者的話語權。

然后再談談Substack,一個極其簡單的產品卻逆轉了上面的大多數問題。

粉絲:通過郵箱訂閱的形式連接創作者和用戶,無論是內容還是粉絲都跟著創作者而不是平臺走。

盈利模式:訂閱制,用戶單純為創作者的內容付費,平臺只抽取10%的服務費。對比其他平臺粉絲只是流量,盈利是用流量變現而言,單純為內容付費的形式會是更健康的商業模式。

內容:Substack走的是newsletter方向,因此內容形式只有圖文(像Patreon則幾乎包含了所有內容形式)。但由于幾乎不存在算法推薦、內容風向,所以創作者只要寫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即可,完全不用顧慮蹭平臺的熱度亦或是觸碰平臺的底線。

當然,Substack這類平臺也有弊端,由于不存在推薦和流量傾斜,每個創作者需要靠自己內容的質量和站外影響力拉攏粉絲,或者“帶資進組”,冷啟動尤其難。

但一是現在的頭部創作平臺大多進入了紅海階段,冷啟動難度也很高。

另一方面訂閱制對粉絲量的要求并不高,創作者經濟中一個常提及的概念就是“1000個超級粉絲”,舉個例子來說,只要1000個粉絲每人每個月支付10元的訂閱費,一年就有12萬的收入。

四、未來的創作者經濟

說到創作者經濟后面的發展,我相信無論是Twitter、Youtube還是抖音、b站這些中心化的大平臺在未來不會完全消失或者會有新的替代品出現,畢竟大多數的人都愛追逐熱點,喜歡看別人愛看聽、聽別人愛聽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新的以創作者個體為核心的創作者經濟一定也會掀起一波新的浪潮,在國外以Substack為代表的諸如Patreon、Medium都吸引了大量的用戶,在國內也有像知識星球、小宇宙、愛發電等優秀的產品逐漸涌現。

當然,這種模式也會有各種難以預料的缺陷,比如相對獨立的社群如何監管,優質的內容都走向訂閱是否導致免費流通的內容質量越來越差等等。

于我個人而言,希望未來無論是視頻、音頻、圖文任何形式,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收納盒,訂閱的內容更新后就會安靜的躺在里面等你翻看,他們不會“搔首弄姿”的吸引你看,不會在你看的過程中夾帶私貨,更不會看完后說“大爺看看其他的,再玩會兒”。

15年前,每個月最期待的雜志是《讀者》和《兒童文學》,由于當時內容匱乏,所以會把喜歡的文章翻來覆去的看。

這和那時候上廁所只能細讀衛生紙包裝說明相比,現在5分鐘隨便打開一個 APP 都能找到并看完一篇文章和幾個視頻,但那個時候的我,比現在精神富足得多。

最后引用方可成描述 newsletter 閱讀方式的一句話結尾。

他們總是準時抵達,安靜地躺在我的收件箱里,不搞標題黨,不插入影響閱讀的表情包,只以最樸素的方式把我需要的內容傳遞給我。在這個信息過載、垃圾泛濫的年代,最古老的電子郵件成了最好的避難所。

 

作者:furyfrog;微信公眾號:隨便寫寫的黃痘痘

本文由 @furyfrog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O協議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

贊賞

快速連結:品牌行銷點點讚

GOOD485885CE4EED


睡前按摩這個地方,補養氣血,提高免疫力,補腎延年!秋季吃螃蟹有什麼好處人流一個月內同房會怎麼樣骨病貼膏藥三要五不要
( 休閒生活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88t8xj254703&aid=1658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