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0/25 16:43:24瀏覽333|回應1|推薦4 | |
在《認識媒體》的每一頁裡,麥克魯漢幾乎都發動了具有同等希望前景的推測,雖然我很想去追究其中至少五、六項──尤其是他把納粹德國的存在,歸因於無線電媒體與希特勒扮演的政治角色風格的搭配。(如此風格放到電視上必然完全失敗) 註解:這本書也解釋了聽廣播電台與看電視的人的不同屬性。 一、電視觀眾:因為二十四小時的SNG車的轉播,反而破除了「造神運動」。 所以電視觀眾很難去崇拜一個說話前後矛盾、反覆的政治人物,而且也無法保持神秘感,所以無法像「希特勒」與「毛主席」一般受人崇拜。 二電台聽眾:因為只宣傳有利於自己的觀點,所以常聽特定立場電台的聽眾就容易被洗腦,還能保持政治人物的神秘感,聽眾只會聽到他的優點,看不到缺點。 這樣就能了解,為何1933年納粹政權要大家買「國民收音機」,1966年文革開始時,要出版《毛主席語錄》,就是因為報紙或書籍和廣播電台只會宣傳有利自己的觀點。 個人感想:我終於知道民主進步黨的立委常說媒體報導不公,是「統派媒體」的原因了,難怪他們不希望警察去取締地下電台。 再註解:也可以把上列文章中的希特勒換成陳水扁或馬英九,如此風格放在電視上必然完全失敗,正是因為有了二十四小時轉播的新聞台,才讓每位政治人物無法進行「造神運動」,因為無法保持「神秘感」。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