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27 00:33:06瀏覽1509|回應0|推薦3 | |
以3.22槍擊案為藍本製作的電影《彈道》,小範圍首映。 有幸一窺其貌。 被偽裝的“希望” 《彈道》既然貫徹的道理是“彈亦非彈,道亦非道”,那麼黑白之間的界限就不再那麼明顯。 所知內情者全死, 偏偏導演也披露真實的3.22槍擊案中知情者或有影響職位調動,而獨留幾個“紅衫軍”,寄託“社會希望”。 不知這種“希望”,又會成為哪位政客的賣點? 導演在這部片子中所傳遞的似乎“彈”有餘而“道”不足。 但真實政圈又是如此的講“道”。 藝術世界裡的政治現實,難免淪為一種因為隱晦而膚淺、顧忌票房而無奈的尷尬對照。 電影本為戲劇,現實更為精彩。 李昌鈺調查的彈道,似乎成為片中某位刑偵探長的隱喻。 觀眾從電影中看到了藝術化的現實,而影片也盡量通過神似而非具名的批判了某些政客。 阿扁自不必說,整個社會形成了“3.22”的共謀氣氛。 民眾只在“城頭變換大王旗”中,無奈的呼兩聲“關心誰當選,不如關心一下今日的菜價”。 在政客的魔術裡,百姓只是旗子,到頭未免空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雕刻政治時光 以原裝故事加上動作場景,似乎成為影片的獨特賣點。 而前者的爭議性和政治敏感性所導致的“落地台灣”與“落地大陸”,又助長了觀眾的好奇心。 或者一窺其好,或者一窺其爛。 但且說兩處硬傷: 首先,太快的親情。 任達華擅長演繹人面獸心之“善角”,但和《黑社會》中的任達華一黑到底不同,他演繹了一個迫於親情壓力,而從一位正義化身,迅速墮落成為掩蓋真相的幫兇。 這種不經過心靈掙扎,迅速跳轉的感情和立場切換,讓觀眾感覺很“做戲”。 其次,壞人壞得迫不及待。 主宰一切的某高層迫不及待的要向任達華施壓,全然不顧如果任不從他要倒台的危險;這位“得勢高層”在雨中行走“突然被免職”、“突然遭遇車禍”;而最終落腳都在那個娃娃扮相的阿扁。 這劇情未免太過迅速而欠缺過渡,須知陳水扁槍擊案,也幾經波折而終於沉入“集體共謀”的深潭。 影片無論如何教導了一個道理:人性的貪婪是最可被利用的,而謊言的掩蓋方式必然需要更大的謊言。 如同雪球越滾越大,終有雪崩的一天。 現實原型——扁既然作為綠島辯護律師出身,更知道如何操縱民主,可以想見“3.22”之前已經採用經濟收買的方式令司法失偏頗,而在上台以後又為安全著陸做準備,挪用國務機要費以貪掩貪, 收買特徵組(這就是阿扁最新的手段:公佈與特徵組人員合影),並進行“順拐”。 踉蹌的“民主” 而有個問題是可以繼續探討的:民主到底是否能夠自發成為反專制的動力? 須知民進黨本身就是打著民主的幌子上台,而實現台灣首次政黨輪替,但陳水扁作為台灣之子的迅速腐朽,不免令人擔憂劣質民主,台灣、越南等亞洲多個地區與國家都面臨著這個問題的煎熬。 台、港既作為大陸的參照,此點不免令人感到民主路難行。 但無論如何,民主至少提供了一個探討的路徑,改革開放既已30年,可以確信再走回頭路只能更落後。 希望“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不會只是一個美麗的“彈道”。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