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超個人心理治療
2008/08/14 23:21:38瀏覽328|回應0|推薦3

這種神聖臨在可以視為存在求道者內心的神(個體的靈魂是神聖存有的一部分),也可以視為全然外在的神聖他者(如猶太教),或兩者皆是(如印度教)。

一神關係論傳統中,靈修的目標是建立人與神的關係,我們的魂渴望與神合而為一,當我們接近這個目標時,魂就會展現各種不同的力量:平安、光、愛、喜樂、力量。這些魂的性質灌注到我們的生命中,解決我們的困惑和痛苦。中介層面是原型的範疇,而屬天層面就是原型的來源。

永恆層面:史密斯稱之為非人格化的神性。這個層面的靈性經驗別無他物,只有神性:自己、他人和世界全是一個靈的不同形式,這個靈是萬事萬物的共同本質。人格化神性的體驗常常具有外形,但非人格化神性的體驗則永遠是無形無相的。事實上,非人格化的神性常常用否定語詞表述,印度《奧義書》稱之為「沒有實質的神性」,或稱之為「非此非彼」;大乘佛教稱之為「空」;道家稱之為無法言說的道。這個範疇是超越一切分別的。

以肯定的性質描述無限時,都只是描述大約近似的性質而已。印度教描述無法描述的大梵時,不斷談到三個部分:存有或存在、意識和至樂(Sat、Chit、Ananda)。神性或大梵不是一種存有,而是存有本身;大梵被視為浩瀚的非人格意識,(31)宇宙的廣大創造都只是意識的劇碼或動作;大梵是我們的終極認同,形成個人意識的基礎。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ntai1112&aid=213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