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21 01:25:35瀏覽2236|回應1|推薦11 | |
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日漸沉重社會生活壓力也使治愈系作品具備了廣泛的市場基礎,忙碌之余,男性偶爾也會期待自己「被守護、被包容」,希望取得「可以哭、穿漂亮的衣服、可以依賴他人」的權力。——綜上所述,變身小說誕生了。值得注意的是,中性向文學的興起,也為長期低迷的女性向網路文學市場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創作參考對象,女性同樣對男性的社會立場、生存環境有濃厚的興趣。現在,不但有女性作者撰寫的變身小說作品,也有越拉越多的女性讀者加入到變身小說愛好者的行列中來。 意義 從心理學的分析中我們認知到,產生變裝、變性行為或傾向的正當動機,除醫學上的「心理性別自認紊亂」情況外,應為期望重新獲得「被神取走的那一半」。與「喜歡異性」不同,其對象是自身潛在的阿尼瑪或阿尼瑪斯原型。出於這種目的,人類會試圖構造一個同時具備自身優勢卻又被異性特徵彌補了缺陷的異性形象,並因每個人執行力及此類意志強度的不同,表現為潛意識、夢、想象、對相似異性的喜好、文藝創作、自戀、戀物(異性物品)、變裝、變性等不同性狀。在這些表現中,文藝創作作為一種形式上的「象徵」,正處於「虛幻」(潛意識中)與「現實」(物理變性)的中點。這個特徵決定了它在心理上容易得到多數人的認同(若排除傳統倫理等其他影響)。許多作家筆下的異性角色(無論是什麼類型的創作)都屬於這個範疇。變身文學與傳統文學中類似做法的區別在於,它明確地、直接地、更徹底地將兩個對立性別的優勢結合在一起,並將它們賦予故事的主角,讓這類異性形象(阿尼瑪和阿尼瑪斯的具現化)走到了前臺。﹝轉貼自維基百科﹞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