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Digg推文網站之死:原來網友只是「觀眾」,網站都是在「辦節目」
2011/01/19 00:35:44瀏覽183|回應0|推薦0

昨天,曾是矽谷的龍頭網站的「Digg」推文網站宣布,將砍掉它目前七、八十人的其中37%人力,其實Digg最近一年都蠻「慘」的,換過四個CEO,仍無法損益兩平,然後,Digg在八月間宣布網站重新設計,許多重要的功能如「upcoming」被拔除,沒想到,卻遭到使用者的強烈不滿!很多重度網友憤而出走(也不知道要走去哪裡),流量掉了高達24%,後來Digg被逼得必須將這舊功能加回去,使用者會不會回鍋也不確定。這風波後,創辦人Kevin Rose在演講中宣布他可能在今年底以前「求去」,並且提到,Digg曾經有機會以8000萬美元賣掉,雖然他嘴硬不承認「可惜」,但這個數字從創辦人口中吐露,似乎是要告訴全世界,他們至少有對投在它身上的4000萬美元創投基金,付了一些責任。

Digg即將倒站的故事,今天有兩種詮釋,一種是說,全部得怪Digg在一個月前的那場大修改,造成使用者的大反彈,讓它垮台!但這種詮釋,又和來自comScore的數字不符,comScore早就發現,Digg就算沒有動改它的網站,它的流量早就從去年的1800萬不重覆拜訪,陡降到今年的530萬,驚人的少掉了71%,如果一個網站看到自己的流量少了71%還不進行任何「改站」,那真的是瘋了!所以我們不認為「改站」是一個大問題。

第二種詮釋則更極端,這些人本來就主張「一切都是虛」,所以,他們認為Digg這種推文網站,本來就不應該有機會;它本身只是矽谷Web 2.0熱之下的空殼子,是被炒得太高的虛渺假貨。關於這一點,我們實在無法認同,因為Digg真的曾經是很火紅的,使用者真的曾經很愛它,流量、會員數不斷成長,看起來真的像是未來的希望。你說Digg一直都沒有獲利模式,但Digg也曾經一度改變網友習性,早上到公司竟然不先看Yahoo!新聞,而先跑去看看Digg上面有啥有趣消息……。

那麼,到底Digg是怎麼回事?我們如何看待這樣的「失敗」?

昨天,我看到《Newsweek》一篇最新的文章,我認為,這篇文章對Digg與「推文網站」的詮釋,讓人驚豔,也才算真正的到位──

這一篇Newsweek文章,用一種迥異於網路人的口吻來看「推文網站」的沒落,它並沒有提到「無法賺錢」、「沒有盈利模式」,甚至也沒有提到客戶買不買的事,它以一句話,就「一針見血」的道出了這一切,他說──Digg從來沒有「顧客」(customer),它只是有一群「觀眾」(audience)罷了

沒有顧客,只有「觀眾」!

嘩,這是什麼意思?

這道理比表面還高深,所謂的「觀眾」,不只是「不付錢」而已,如果Digg吸引的都是「觀眾」,那麼觀眾的「本質」,就是「見一個愛一個」。想像,再厲害的電視節目製作人,也不可能永遠都以同樣的節目來獻寶,不是麼?「Digg」曾經是超級「紅」的節目,現在,這個節目已經退流行,它早就應該「下檔」了。

隨著Digg也要跟著下檔的,是某一種集聚式的鄉民文化,那種文化曾經將一些砲火最猛烈的文章推到雲頂,熱情的呼喊、不理智的叫囂,看著那推文總數不斷攀高而興奮得流口水的網民們,基本上,Digg這個節目就是在玩「數字」的,「數字」是讓網民瘋狂的主因,而現在,網民「看膩了」數字,目前取而代之是「自己的數字」,每個人都轉寄、被說「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digg,但這可能也是「暫時」而已。

然後,這現象還不只在美國,不只「Digg」,全世界所有的「推文網站」,現在應該也都差不多該「下檔」了嗎?我不確定是否台灣或大陸內地的推文網站的近況,從自己部落格的流量來源明顯的發現,好文章寫出去,幾乎都是來自於facebook的推薦,不然就是噗浪的推薦……。

推文網站下台一鞠躬,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再好的「節目」,終該下檔

《Newsweek》這篇文章給我們一些啟發,以往我們看到網站關門,好像在辦刑案;看到一個網站之「死」,一定要找出「兇手」,以Digg來說我們可以說兇手就是一個月前的那一次大改站?又可以說兇手是Digg一直找不出獲利模式?但《Newsweek》這個「觀眾說」,讓我們對網路的看法,又整個不一樣了。顯然,網路的起與落,是「沒有兇手」的,因為那是在辦節目,本來就是潮起潮落,浪起浪落,沒什麼了不起!當時的「觀眾」確實紮紮實實的坐在位子裡了,而現在他們也真的確確實實的離開了。沒什麼!

不過,有一個問題在於,這間「戲院」,也就是這個「網站」,為什麼無法趕在觀眾離開前,緊急「換節目」?

為何不能換?

簡單,一切都因為內部的分歧、因為投資人意見,重要的是,因為許多重度網友的反彈,讓這些網站裹足不前、遲遲不敢對自己「動刀」。Facebook若現在還長得像三年前一樣,那它不會是Facebook,但,許多網站如Digg選擇了「偏安」,茍延於這些曾經愛它的網民身上,不敢向前改造,這,才是失敗的主因,因為這一切只是一場「節目」,節目膩了本來就要換

Digg不但沒看到這點,甚至眼瞎到當它終於改了站,一驚見流量掉了24%,就趕緊改回來,想想,24%有啥可怕?以《Newsweek》的說法,連24%都不敢換,那Digg真的是完蛋了,它到現在,還沒看到自己的「節目」本質,還沒看清「觀眾」的「起新厭舊」的模樣;它為了顧那些嚷嚷叫的重度網友,而選擇死守那已經爛掉的節目……它真的是完蛋了。

這件事值得所有網站思考,也值得所有在經營網路事業的思考,甚至值得博客思考。

我們在想,像我自己這樣,寫部落格、寫博文,是否也是在「辦節目」呢

真的呢。四年來,我為了生存下來,早就已經換了好多檔節目,也還好,我因為是一個「部落格」,對自己的「節目」有百分之百的掌控權,我隨時都可以換節目,今早突然興起就立刻換,改攻另一個領域,反而是那些成立正式公司的網站,本身因為是「Web 2.0」、網友作主,因此在網友的牽拖下,歹戲拖棚,遲遲無法大刀闊斧的「換節目」,愈走愈慢……。

最近我還在學習新的寫作模式和態度,舊的已經看膩了,自己都看膩了。我不知道未來的我可否再創高峰,尤其在現在繁忙的事業下?但網路人天生對創造就是充滿興趣,守成很無趣,出去創造新局才有趣;這剛好對應到觀眾的胃口,觀眾喜歡看新節目。

網路趨勢只是講,沒有意思,最刺激莫過於自己也跟上趨勢,不斷的「換節目」,以致可以永遠浮在水面上,甚至可以幫其他公司,也跟著浮在水面上,為他們創造更大的價值。

趨勢會變,觀眾會走,態度永遠只有一個。

我們終於認識了網路。

(圖片來源: TheNextWeb, TechCrunch)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ink&aid=4535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