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發展了大半天電子書產業,現在看來結果卻是「只見電子不見書」。要用來看書的機器很多,但可以看的內容很少,跟美國的發展情況簡直是天差地別(亞馬遜點火電書機上市第一天書庫裡就有九萬種書可選)。 如果你問台灣現在正在推平台、推硬體的廠商,為什麼書單這麼少?每家業者都會說,我們也很努力談呀,問題就是沒有出版社肯把電子書授權給我們呀。 這確實是事實。例如像中華電信這樣的龍頭公司,為了推動「哈密」書城上線,幾乎是地毯式地拜訪過國內各大出版社,但「哈密書城」去年上線時書庫裡有多少書呢?四百種。其中還有三百種是公共財、已經沒有版權保護的舊書,實際由出版社轉檔上架的新書只有一百種(一百種裡面還有許多是雜誌)。 四百比九萬,等於○‧四四%。 這就是台灣做電子書的實況。我們一年可以出版四萬種新書,但能夠上架成為電子書的,卻只有個位數的百分比,甚至更少。為什麼會這樣呢? 雖然依照電子書主管部門長官在本站的留言,經濟部工業局對推動電書產業做了好多好多工作,可惜的是,如果藥不對症,事情做得多,對解決問題也沒幫助。如果真想推動電子書,我們應該先正確診斷問題。以下是這一段日子以來我訪談、調查,總結的原因:為什麼在台灣能上架的電子書這麼少? 一、出版社手上就是沒有電子書的權利 第一個最大的原因,出版社之所以沒有授權電子書給平台廠商,就是因為他們手上幾乎沒什麼電子書的權利。為什麼出版社明明擁有出版紙本的權利,卻沒有電書的權利呢?這也很簡單,首先是外國出版社對授權中文電書權利態度非常保守。 二 ○一○台北國際書展上,國內最老牌的版權代理博達公司陳嘉賢就說,至書展期間為止,他們正式取得電書授權的書種,全部共計……三種。台灣一年至少要簽五千本外文書的翻譯授權,相較之下,博達能夠談到的數量,可說是驚人地低。外國出版社基本上不授權,占台灣書市暢銷榜大宗的翻譯書自然與電書絕緣。 其次,即使是本國作者,當出版社重新爭取補簽電子書授權時,我也發現作者的心態在最近幾個月開始轉變。過去因為沒有電書市場,大家都抱著隨意的態度簽約,可是現在大部分作者會問,你給我多少版稅抽成?而出版社能夠承諾的版稅率,通常完全無法讓作者滿意(不像紙書那樣容易商量)。 我籠統的估計,台灣出版社手上持有的電書權利,一年下來能簽到的不超過五千種。五千種還是很多呀?是的,底下還有很多原因讓這五千種即使出版社持有權利,但最終還是沒有放到市場上。請繼續看: 二、出版社對電書授權充滿疑慮 出版社擔心自己被邊緣化。這不只是台灣出版社擔心,而是全世界所有出版社都擔心。出版社擔心一旦把書作成電書授權出去,跟作者五年合約期滿之後,這個電書檔案最後會平白便宜了平台業者。 過去在紙張書時代,出版社的工作成果,有一部分是透過排版、印刷、裝訂而獲得實體保障的。排版檔、印刷網片、印成的書,都是出版社的財產,即使著作權屬於作者,他都無權處分排版檔或印刷網片。 但電書時代,出版社同樣花費龐大力氣完成的電書檔,卻沒有任何明確的法律保障。從作者的文字,到成為一本書,這中間的編輯加值,在現在的電書產業鏈中幾乎是沒有人承認的。 這些編輯加值不只是格式轉換一件事而已,還包括許多說得清、說不清的事,例如選題、溝通、討論全書架構、用讀者角度評論、格式、體例、書名、行銷定位……這些過去可以籠罩在紙張書上獲得保障,現在卻很難單靠電書檔案獲得同樣的保障。 如果編輯加值無法在產業鏈上有合理的位置,出版社就很難真心相信電書是出版社的未來。 (但這一點我是完全悲觀的。電書產業鏈基本上無法給編輯加值找到合理的計算比例,原因是編輯加值的大小,差異太大,本本書都不同。而產業鏈各方對編輯加值的價值,看法也非常懸殊。) 三、電書轉檔成本出乎意料地高 實際轉檔的經驗告訴我,電書轉檔不是按幾個按鈕就可以完工的事。其中最出乎意料之外的成本是,幾乎每本書每次轉檔,都要重新全文校對一次,把亂碼、錯誤體例、跑掉的格式,全部重抓出來改掉。 轉檔明明只動到格式,為何還要全文校對呢?原因出在過去我們在「大五碼 Big-5」環境裡的便宜行事,碰到大五碼不支援的罕用字,我們就用拆字法對付。舉一個著名的例子,大家一定很熟悉前行政院院長游錫?的名字,在網路新聞上常常寫成「游錫 方方土」。 ?這個字在大五碼時代打不出來,作者寫稿就用拆字法「拼字」,整個工作流程的默契是編輯校稿時會盯著排版美編在最後上版面時,把這個拆字用排版造字處理成方塊字,然後在最後印刷時讓人看起來那「像」是個正常字。印成品上看起來雖然正常,但骨子裡那個字仍然是拼出來的。 一本書只要有萬分之一的機會出現罕用字,你用排版檔直接轉檔而成的電子書就會出現亂碼或怪字。你做的書如果是科普類,內容需要罕用字的機會更高。每次轉檔你都要重新花人工重校全文,這個代價是非常驚人的。不只是金錢問題,這裡面更煩人的是時間成本。 一本書這樣處理,至少要兩個工作天,你說你手上有一百種書可以授權電子版,有沒有辦法明天就給檔案呢?抱歉,辦不到。這樣你就可以明白,哈密書城裡面至今由出版社正式授權的書目為什麼那麼少了。 轉檔成本還有第二個不利因素,那就是電書規格不統一。我在「只見電子不見書」中已經談過: 以我自己剛剛推出一本電子書為例,為了在全國所有電子書平台上架,要做出三種格式檔案,PDF、EPUB,外加TXT文字格式,其中 PDF檔還要因應不同銷售平台再區分出三種不同的出血規格。台灣電子書交換標準空喊了半天,結果每家大廠都自行其是,大家都只想打造自己的封閉系統。 經濟部儘管宣稱已經「各方代表充分討論後決定採用e-PUB作為我國電子書格式之產業標準」,但現實卻是,除了中華電信,沒有一家理你。EPUB 標準如果不能建立,不只出版社頭痛,即使有心想要出版電書的作者也會因為技術問題而放棄。 四、台灣沒有人像 Google 那麼了不起 最後我們來到公共版權圖書的議題。 亞馬遜點火電書機的兩大競爭對手,新力公司的 Sony Reader 和邦諾書店的 nook,在可下載書目上目前都遙遙領先點火。是他們比亞馬遜厲害很多嗎?並不是。原因是他們跟 Google 圖書結盟,把 Google 已經建制完成的一百萬書目,直接算進自己可下載書目的範圍。 Google 圖書的計畫雖然在美國遭受司法訴訟的阻礙,但那個僅限於有助著作權爭議的部份,其他已經喪失著作權保護,成為公共領域作品的圖書,則在站上存活得很好。 這是一個有遠見,有技術,有雄心的商業公司,憑一己之力就做到的事。台灣有那麼多 IT 公司、圖書館、典藏機構,誰做得到 Google 圖書所做的事情呢? 我們掃描的古籍藏在深宮之中,連學者要使用都有麻煩,更別說一般國民了。我談的不只是「有成果」這件事,我談的是你能不能做出讓每個人都覺得好用、能用,而且還不用錢的事。 一家商業公司可以把大學圖書館的公共財,作成免費電子書讓人下載,為什麼我們公務組織用公家預算做出來的東西,不能開放出來讓人民自由使用呢?如果一個電書平台裡面擁有四書五經、唐詩宋詞、二十五史、四庫全書……所有中文的古典文獻電子書,還有整個台大圖書館、中研院、故宮、國圖的公共版權圖書,這樣要做出幾十萬種書目的電子書庫也都是有可能的。 ※ ※ ※ 這四個因素個個都是天大的麻煩,但真要提出對策,也並非全然無解。只不過如果我們搞不清楚結構性的原因,就開始規畫政策,那麼所謂「推動」,恐怕也只是空談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