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14 10:58:02瀏覽1459|回應2|推薦13 | |
資料來源: 電影雜誌 2014.03 農業瀕臨滅絕的年代,他用自製的17顆白米炸彈,企圖喚醒政府的良知。
繼棒球電影《KANO》之後,又有一部關注台灣土地,為農民發聲的國片,即將在台灣上映了! 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台灣以農立國,短視麻木的政府長期以來卻犧牲農業,勾結財團與地方勢力,追求短期經濟利益的發展。為了喚醒官員和人民的冷漠,來自彰化二林的農家子弟,秘密製作、放置17枚「炸彈」,地點遍布台北各地,引發各界震驚!媒體稱他「白米炸彈客」,他是楊儒門。 「炸彈勿按。一、不要進口稻米。二、政府要照顧人民」斗大的字樣貼在飲料包上。 楊儒門從小與阿公阿嬤在彰化務農,農田對他們來說是這一生僅有的財產,也是世代不變的信仰。然而,政府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哄騙農民休耕,原本賴以為生的農田變成政客與財團交易的籌碼,綠油油的良田沃土變工業區。 楊儒門看著艱苦一輩子的祖父母,到頭來一無所有。他投書各大媒體,希望藉由媒體的力量報導台灣農民的困境,卻屢屢石沉大海。他奔走拜訪各級政府,又處處碰壁,被官僚體系相互踢皮球、推卸責任。 體制內的改變已然無望,楊儒門知道,唯有革命,才能為台灣的農業找到未來。 對此導演卓立表示:「當年楊儒門為了台灣農業的未來尋求幫助,卻四處碰壁、求助無門,只好製作並不會傷人的爆裂物,希望喚醒政府的良知與各界重視。但事情發生後,輿論焦點卻只集中在炸彈而非台灣農業,這並非楊儒門的本意。」
所以她選擇用細膩的情感與柔性訴求為主,試圖讓觀眾瞭解當年事件始末,而非將重點擺在炸彈。卓立說:歷史無法回頭,只有詮釋與立場差異的問題,或許大家該問的是,為什麼一個當年不過二十五、六歲的年輕人在試過各種方法都無效之後,還不肯放棄,最後選擇了一條與體制相悖的路,換成是你,你會怎麼做? 可悲的是,從2003年11月楊儒門開始放置白米炸彈,到2004年11月他出面自首,近十年過去了,這些年本該是為生民立命的政府,卻常是站在底層人民的對立面? 為什麼總要逼人民逼到絕境,才知反撲的力量有多大? 導演表示:「我不是社會運動份子,也從未參與過任何社會運動,拍電影是我僅知的方式來表達我對台灣社會的愛與恨,我始終希望透過電影,能讓世界往更美好的方向前進,或許,每個沈淪的社會都需要一顆白米炸彈吧!」 電影《白米炸彈客》即將在今年4月4日(五)於全台上映,備受爭議的題材引起廣大迴響,日前發佈「衝擊版」預告點閱率逼近十萬。 《白米炸彈客》電影預告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