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08 06:07:30瀏覽537|回應1|推薦7 | |
【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林書毅/高雄報導】 「投票率不高」、「候選人不多」是許多大學學生組織的問題。曾經擔任過某國立大學學生會會長的「小陳」就氣憤的說:「太多學生都不關心公共事務,實在太過冷漠。」 小陳舉例,每年學生會選舉都面臨會長難產,他不諱言,學生會會長總是要以「拉、拖、哄、騙」的方式來說服學弟妹參選,但無奈的是,如果不這麼做,學生會會長選舉可能面臨只有一組人馬競選,或是投票率不到兩成的窘境。 中山大學學生會會長吳律德說明,「個人主義」是學生參與公共事務冷淡的主要原因。他分析許多大學學生會都被視為「社團」,扮演推手角色的教育部也沒有建立起「學生自治」真正的價值。 外語系的莊佩雯則認為上述情形和台灣的政治亂象有關,她說:「當媒體呈現的政治是這種面貌時,學生們當然會政治冷感,如此一來也沒人想參與學生型的組織選舉了。」 但吳律德認為,把參與公共事務冷漠的原因與政治惡鬥畫上等號只是藉口,大學生必須拿出知識份子的良心,關心公共事務。「再怎麼培養接班的學弟妹,如果學生缺乏自治精神,那學生會也只淪為課外組辦活動的形式而已。」 也有大學生認為參與公共事務太過麻煩,數學系的李佳芸說,大學必修的三學分「課業」、「愛情」、「社團」並不包含公共事務參與,她表示:「畢業前完成這三學分就很厲害了。」她不認為參與學生組織能對未來職場規劃有所助益。 機電系的許博凱認為,大學生和高中生不同,大學生應該多元發展與學習,他說明自己在服務學生議會時就是抱持著助人助己的想法,不但可以幫助別人,同時也學習參與公共領域的精神,也藉此讓自己思考生涯規劃。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