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在紫禁城行走 蕭之華攝( 之一)
2017/10/17 00:02:40瀏覽739|回應0|推薦29

在紫禁城行走 蕭之華攝( 之一)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占地面積七十二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十五萬平方米,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在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故宮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西元1403年(永樂元年),朱棣頒詔改北平為北京。從永樂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從各地遷入人口至北京。永樂五年閏七月,朱棣頒詔開始營建紫禁城。主持營建工程為泰寧候陳珪[需要消歧義]、工部侍郎吳中[需要消歧義]、刑部侍郎張思恭、設計師蔡信。著名的工匠如石工陸祥、瓦工楊青等以及大量工匠,在永樂五年五月到達北京。[1]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時進行的,以原來的元大都城為基礎改建。紫禁城工程開始後不久受到長陵[需要消歧義]建設及永樂八年和十一年朱棣攻打蒙古[需要消歧義]影響放慢,至永樂十六年六月方才開始重新開工。西元1420年(永樂十八年)十二月紫禁城完工。西元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明都遷移完成。五月遭雷擊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1]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需要消歧義]。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維基百科)

掛在天安門前的大大毛像,從一九四九開始掛,到今已掛了六十八個年頭。(照片多次更換,本照片是最後的。)

走過天安門,再來就是到了端門。

再往紫禁城走,人潮越來越多。

有位老太太在賣紀念品。

天安門國旗護衛隊的解放軍在集合。

參觀紫禁城的人們在休息。

紫禁城的偏門,隔一條街,就是中山公園。

午門。

午門前自北向南依次有端門天安門皇城正門,明朝稱承天門)、大清門(明朝稱大明門),午門後有太和門(明朝稱奉天門,後來改稱皇極門,清朝改稱太和門)。各門之內,兩側建有廊廡。此類用門廡圍繞形成廣場、層層遞進的布局,是受到中國古代「五門三朝」制度之影響。[1]

午門建成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朝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慶六年(1801年)再修。[1]

午門過去是頒發皇帝詔書之處。每年農曆臘月初一,在午門舉辦頒布翌年曆書的「頒朔」典禮。遇到重大戰爭,軍隊凱旋時,在午門舉辦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明朝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是在午門前舉行。民間傳說中有所謂「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也是指午門前,但將此處作為殺人刑場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種民間傳說並不符合史實。(維基百科 )]

午門。

紫禁城的一角。

紫禁城的一角。

再往前走,來到了太和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是自天安門南側向北進紫禁城時經過的第四道門。

太和門的參觀人潮。

太和門的石橋。

太和門的參觀人潮。

太和門的參觀人潮。

太和門的大銅獅。

太和門的大銅獅。

太和門的大銅獅。

太和門的大石雕。

柱頭。

太和殿的人潮。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中最南面的殿,該殿是明清兩朝北京城內最高的建築,開間最多、進深最大和屋頂最高的大殿,堪稱中華第一殿。皇帝登基、冊立皇后等大典都在此舉行。太和殿是皇權的象徵,因而在各種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與眾不同。[1]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建在一座三層漢白玉台基上,合稱「三大殿」。「三大殿」和東面的文華殿、西面的武英殿等建築合稱「外朝」。三大殿位於紫禁城中軸線暨北京中軸線上。(維基百科)

紫禁城一景。

紫禁城一景。

太和殿前的大水缸。

太和殿前的石雕。

太和殿。

太和殿前的石雕。

太和殿前的人潮。

太和殿前的人潮。

太和殿牌匾。

建極綏猷匾額。

人人爭相拍照。

大殿大門大開。

太和殿前人潮洶湧。

本人在紫禁城留影。

本人在紫禁城留影。(待續)

在紫禁城行走 蕭之華攝( 之一)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yc66&aid=108789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