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26 04:41:18瀏覽32|回應0|推薦0 | |
『執照』 五年前,離開前一個工作決心投入研究所的考試,為的就是一個名叫做『心理師』的執照。心理師執照,代表著一種專業、一種職業,就像是醫生、律師、老師、會計師般,代表著要通過一些學習與考驗,才能夠得到國家的許可。 只是,誰也不知道,五年後這一張執照,變得如此不值。「教」、「考」、「用」這是一個專業人才在社會上會需要的三階段,教育、考試、晉用,現在的現實狀況是...教育人口過多,考試通過人口過多,晉用過少。因此,產生僧多粥少的窘境。心理師的養成,已經不計較於在實務上努力與精進,反而是畢業後的考試你背得多少,你會不會寫申論題的問題,『執照』已經不希罕了,因為大家都有了,這變成基本必備的『標籤』而已。 下週就要放榜了!對我來說,焦慮越來越高,我不得不承認『執照』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是一種『標籤』,有執照貼的標籤是『你是心理師』,沒執照貼上的標籤是『你什麼都不是!』。即使你也通過了種種研究所學業、實習、論文、砸了大錢努力精進,沒拿到執照,『你什麼都不是!』。這也影響著我前幾個月找工作的心情,會渴望著找相關的工作,我想那個內在的動力應該是:即使我沒考上心理師,至少在工作上我還是個助人工作者。 其實,自己貼上『你什麼都不是!』的標籤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把對自己的信心建築在『執照』取得與否這件事情上,對一個人來說更是一種殺傷力。這有點像是小朋友一直很渴望父母的肯定與認同,但是當父母對小朋友的價值定位在是否有考到『第一名』、是否有『滿分』,小朋友是會很努力的爭取第一名,但是卻也是為了得到父母的價值,而失去了中間在努力中獲得成長的肯定。如果,一個厲害的小孩不斷的保持著第一名,也不斷的獲得父母價值的肯定,當哪一天他不小心失敗了,就有可能一敗塗地,因為在他腦袋裡,沒有第一名代表這世界垮了、崩塌了。 在PAC的理論中,一個人的P往往內化於父母的價值觀,如果用PAC的觀點,我的P強調著『執照』的重要性,某種程度也內化、投射出我家大老爺對『執照』的渴望,那是在他年輕時沒有拿『建築師執照』的遺憾。在『渴望父愛現象』中,子女對成就的努力只為獲得父親的認可。或許我知道我家大老爺認可我的點在於我是否取得『執照』,因此,我對『執照』的在意,可能也來自於對於獲得大老爺認可的『渴望』吧! 我總說,只要『看見』就有機會『改變』。 當我看見了『執照』對我的影響,或許,我可以扭轉乾坤,不過~需要一點時間練習就是了!畢竟,這『執念』還挺根深蒂固的。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