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17 23:15:44瀏覽1291|回應2|推薦30 | |
重回瓊仔湖的新發現 1010707 自從加裝拒馬 禁止汽機車進入後 我已經好幾年沒到瓊仔湖土地公廟的步道 這次帶著老婆在夏日清晨上山來走走看看 十一年前(民國90年),台北縣政府在泰山鄉明志路以西,瓊仔胡以南,應化大排以北的三角形區域內,規劃面積約17公頃的自然生態山坡地﹝是一片雜木次生林﹞因位於先賢們所捐建的義學─北台首學「明志書院」的正後方,因此命名為「泰山鄉義學坑自然公園」。 這裡的涼亭步道 大概是四年前新建的 山下的溫仔底禁建區 都是鐵皮屋工廠 多年前的稻田景象 現今在泰山已不復尋 http://gaga.biodiv.tw/new23/s3-63.htm 樂仙蜻蜓 Trithemis festiva (雄),翅痣黑褐色,腹側及腹背有黃褐色縱向斑,斑型具變異。 http://gaga.biodiv.tw/new23/s3-22.htm 黑樹蔭蝶 Melanitis phedima polishana http://gaga.biodiv.tw/new23/9410/139.htm 大灰枯葉蛾,終齡幼蟲, 灰褐色個體。 灶馬雄蟲體長約4mm,外觀像螽蟴和蟋蟀的混合體,腹背駝狀,後腿長,善於跳躍。俗稱灶馬蟋蟀,在過去農業時代,牠們喜歡在灶外爬行,冬日躲於灶縫中取暖,夜裡會鳴叫《唧哩唧哩》十分悅耳。竈馬壽命長,可存活一年,也被人飼養。生活於樹林內之落葉層裡,白晝較不容易看到,但夜晚用手電筒很容易照到牠們的蹤影。在國外又譯稱為「斑點洞穴蟋蟀」或「斑點駱駝蟋蟀」(Spotted Camel Cricket),認為牠駝背如駱駝,身上帶斑點而給予不同名稱。現代廚房已不容許牠有容身之處,僅在石灰岩洞發現其棲息地,牠在夜間外出覓食,或鳴叫求偶。另外,在分類學中,牠的特徵介於直翅目蟋蟀科和直翅目螽斯科之間,國外學者主張另立「穴螽科」來將之分類,既不是蟋蟀,也不是螽斯。 談到灶馬就不得不好好來解釋一下「蛛絲馬跡 」這句人人皆知成語了。我們都知道它所指的是「隱約可尋的痕跡和線索」,”蛛絲”代表蜘蛛的絲,而馬跡在大多數人應該認為是馬蹄痕跡,在一般辭典的解釋,也是說:「馬經過後留下的痕跡或馬蹄印」。真的是這樣嗎? 真正蛛絲馬跡的「馬」,其實不是指人騎的那個馬,而是「灶馬」,這種長得有點像蟋蟀的東西,比起蟋蟀是難看多了。在以前農村鄉下廚房老灶,經常可以看到煙囪附近掛著蜘蛛網,這就是成語所指的『蛛絲』,而其中還有一種經常出沒的小蟲子,叫做「灶馬」。灶馬爬過的地方會留下一條條不很明顯的痕跡,這就是『馬跡』。 林蝗 http://gaga.biodiv.tw/9701bx/in94.htm http://gaga.biodiv.tw/new23/9405/x32.htm 黃領木蜂 Xylocopa sauteri 螳螂脫掉的殼 http://gaga.biodiv.tw/9912bx/499.htm 單環蝶 Mycalesis sangaica mara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