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40餘年只露“半邊臉”- 南京元代梅瓶“蕭何月下追韓信”
2016/08/05 02:02:37瀏覽745|回應0|推薦15

國寶級文物“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自40多年前首度公開展示以來,公眾就只能看到“蕭何”這一面。

自四十年多前首度公開展示,南京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江蘇省國寶的代表之一“蕭何月下追韓信”元青花梅瓶,就只露過“半邊臉”。“嚴禁走出國境,嚴禁展示背面,嚴禁稱重……”今天,記者獲悉,在國家文物局舉辦的網路“人氣文物榜”中,這尊精緻無比的元代梅瓶,在種種禁令保護之下,神秘程度直追世界級藝術品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受網友熱捧,位列中外人氣國寶前三。

在南京市博物館樓頂的“珍寶館”中,記者看到了這件無價國寶。隔著一米遠的警戒線,這座“身高”44釐米的大型梅瓶“蕭何月下追韓信”被安置在一個靠墻的展櫃中,只有正面對著參觀者。

在瓶體正面,是漢高祖麾下名相蕭何,頭戴官帽,長髯飄飄,神情焦急地策馬揚鞭,追趕逃將韓信;記者分別從瓶體兩邊盡力來看,右側儘管看不到韓信,卻可看到韓信所牽駿馬;而左側則依稀可見河中一葉扁舟上,艄公持槳挺立船首,等候客人上船。

“從上世紀70年代它(梅瓶)第一次對公眾展示,當時的老師傅就交代,‘只展正面,背面不對外’,這麼多年來,梅瓶只露過‘蕭何策馬追’這半邊,而‘韓信’那半邊,則一直在神秘的背面不曾向公眾展示過。”南京市博物館總館辦公室主任吳闐告訴記者,梅瓶的核心位置共有三組“連環畫”,描繪的是《史記》中“蕭何慧眼識英雄、月下追韓信”的經典場景。“三組畫面中,蕭何求賢若渴、韓信徘徊躊躇、梢公悠閒自得,三人的心態和地位都得到細膩傳神的展示,足可以說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頂級水準。”

不過,為防止仿製,國寶的保管單位嚴格規定:僅一面可以公開展示,即使在介紹畫冊中,也只出現過“韓信”的局部小圖,“甚至還在細節處PS過”;同時,這座梅瓶也被列入不得走出國門展示的國寶名單。“甚至不能給其稱重,因為瓷器的重量是鑒定瓷器真偽的一個重要數據。”吳闐解釋。

在種種禁令保護之下,這座國寶級藝術品,還是向參觀者展示了其歷經數百年依然秀麗無雙的美貌:器身通體滿繪青花圖案,白釉處肥厚瑩潤,青料則濃艷幽茜,整件器物通體釋放出幽幽的寶石般色澤。

“纖秾適宜,可以說,這件梅瓶是迄今出土青花瓷器中保存最完好、藝術價值最高的元代青花瓷精品之一。”吳闐說。

據了解,這件寶貝的來歷也頗有曲折。1952年,南京文物保管委員會(今南京市博物館前身)在進行文物普查徵集時,一些古董商向工作人員說起了一樁傳言,“有一位商人從盜墓者手中購得一隻瓷瓶,是不可多得的寶物,據傳是從南京江寧將軍山的一處墓葬中盜得。”此後,這位傳言中的古董商最終向政府交出了這件寶貝,就是如今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當年盜得梅瓶的墓穴,在1959年也被專家證實,係明太祖朱元璋養子、明朝開國功臣沐英之墓,“根據專家的推測,這件元代的名器,何以出現在明代的墓葬中,有可能是朱元璋賜給沐英的。”吳闐介紹。

在2005年的倫敦拍賣會上,一件名為“鬼穀子下山”的元青花大罐就被拍賣到2.3億人民幣的天價,藝術價值和體積都遠高於其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早被業內專家戲稱,就算出價十億元也不賣。  (中新網 - 申冉)

纖秾適宜,這件名器是迄今出土青花瓷器中保存最完好、藝術價值最高的元代青花瓷精品之一。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rt633&aid=690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