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封印解除,它又回來了:德國再版《我的奮鬥》
2016/01/15 00:49:24瀏覽386|回應0|推薦14

封印解除,它又回來了。

  納粹頭子希特勒自傳《我的奮鬥》在德國被禁70年後,將於8日再次上市銷售,與德國民眾見面。不過這一次,出版的是《我的奮鬥》註釋版,增加了大量批判性評論。

  註釋版《我的奮鬥》出版一事在德國引發激烈爭議,支援者主張借此戳穿希特勒的政治謊言,而反對者則擔心“潘多拉的盒子”或被打開,希特勒宣揚的極端思想可能死灰複燃。

  而通過這本書的出版及其引發的爭議,也能看到現代德國如何對待歷史,如何看待希特勒這一歷史人物。


  【曾經遭禁】
  歷史學家諾曼·卡曾斯指出,《我的奮鬥》裏每一個字,使125人喪失了生命;每一頁,使4700喪失了生命;每一章,平均使120萬人喪失了生命。

  這本被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書”自1945年後在德國被禁止再版。二戰後,同盟國將希特勒文稿的所有權轉交給了巴伐利亞州政府,因為希特勒死亡之前的登記住址一直在該州首府慕尼黑。

  《我的奮鬥》以希特勒個人傳記為主要線索,講述了希特勒的生活經歷及其世界觀,最核心的思想為宣揚德國與奧地利合併及反猶太主義。在納粹德國戰敗後,此書因宣揚納粹主義思想,在不少國家的出版發行都受到法律制約。

  作為納粹出版社的合法繼承人,德國巴伐利亞州財政部繼承《我的奮鬥》版權後,一直致力阻止該書再版,並且屢獲成功。

  巴伐利亞州政府的目標非常明確,即通過各種手段防止出版含有納粹思想的著作。州政府認為,在這個激進右翼思想和反猶太主義傾向再次回歸社會的時代,德國尤其要阻止《我的奮鬥》的傳播。


  【回歸書架】
  然而,由於版權法的規定,巴伐利亞州不可能永遠擁有希特勒著作的版權,《我的奮鬥》終有封印解除的時候。

  根據相關法規,在作者去世70年之後,版權就會自然失效。也就是說,《我的奮鬥》自希特勒在1945年自殺之後的第70年,即2015年12月31日之後,其版權將獲得自由。

  面對這一局面,德國政府提前謀劃,一是認定在德國出版《我的奮鬥》原版違法,觸犯了有關禁止煽動民眾的法律條款;二是位於巴伐利亞州的慕尼黑當代史研究所早早開始了準備,計劃在版權失效時推出一套科學批判版的《我的奮鬥》,以避免版權濫用以及過度商業化。

  從1月8日起,由慕尼黑當代史研究所編輯的、含有註釋的《我的奮鬥》完整版將上市銷售。此書約2000頁,幾乎是原版的兩倍厚度,售價59歐元。在全部3500多條註釋中,德國歷史學家試圖戳穿《我的奮鬥》所宣揚的極端思想,逐一批駁希特勒的政治宣傳。

  至於為何要出版註釋版《我的奮鬥》,慕尼黑當代史研究所表示,“這樣做得目的是為了深入解構希特勒和他的政治宣傳,由此消滅這本書一直有效的象徵力量。通過這種方式還可以抵制《我的奮鬥》被用來進行意識形態宣傳和被商業化的途徑”。


  【是利?是弊?】
  當前,德國各聯邦州司法部長只為註釋版《我的奮鬥》開放綠燈,原版在德國的出版依然被禁止。他們認為,雖然書的版權到期,但是內容違法,煽動民眾屬於刑事犯罪行為。但是為書增添了學術注解,也就沒有了反對發行的理由。

  有德媒表示,新書對希特勒煽動性的語言持批判性態度,添加的註釋使讀者能夠區分煽動性文字,預計新版會引起德國讀者的閱讀興趣,因為該書在德國家喻戶曉,但是有多少人讀過卻無人知曉。

  德國聯邦教育部長約翰娜·萬卡甚至要求在中學課堂上用註釋版《我的奮鬥》當教材。她認為,評論版旨在“協助政治教育,因此有關內容寫得深入淺出”。此外,德國教師協會最近也作出了類似表態。

  雖然註釋版本似乎為《我的奮鬥》加上了另外一道封印,但再版一事依然在德國引發激烈爭議,不少人擔心此舉可能煽動民族矛盾。

  慕尼黑和上巴伐利亞的猶太社區主席夏洛特·克諾布洛赫表示,她雖然可以理解人們對註釋版本的學術興趣,但“這本書就像一個潘多拉的盒子,應永遠被關在歷史的毒藥櫃子裏。”

  “你不能預測這些文字的作用。有些人可能會再次把希特勒的話當真,”她說。

  而在這場沸沸颺颺的輿論爭議中,德國民眾的態度尤其值得關注和思考,因為這反映出現代德國如何對待過往歷史。

  輿觀調查公司近期在德國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51%的受訪德國人反對繼續禁止此書出版。德國NTV電視臺的一項調查同樣顯示,53%的受訪者選擇支援“這本書在今天不再具有70年前的意義,再版是沒有問題的”的說法。還有30%的受訪者認為,“有歷史學家注解的版本是沒問題的”。

  對於德國教師協會希望在課堂使用註釋版《我的奮鬥》,德國帕騷大學歷史教授岑普芬尼格在接受德國電臺採訪時表示:“只有教育才能有效對抗任何形式的錯誤思想。當人們需要使用武力或警察時,已為時過晚。人們要先從思考開始,要了解這種思想,對此沒有比學校更好的地方了。”(記者馮玉婧,編輯張偉、王晶、淩朔,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注:本文作者為新華社駐柏林分社記者。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rt633&aid=4356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