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9/09 09:17:25瀏覽55|回應0|推薦2 | |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小的時候不懂修行是什麼,不懂佛法的真實義。總覺得修行就是修仙,要修到變成神仙才是圓滿。那時候理解的修行,是深不可測、遙不可及的,誤以為修行的門檻很高,不是我這種凡夫可以觸及,也不是我這個俗子可以承擔的。後來,有機緣接觸佛法,在持誦經典的過程當中,受到佛菩薩的智慧洗禮、薰陶,漸漸了解佛法是很生活化的,且生活中處處都有修行的機會,真正的修行就是將佛法確實地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口合一,知行合一。
事實上,修行是很單純的,就是斷除貪嗔痴、修正習氣、清理不善心,讓蒙塵的自性滌淨,恢復本自具足的清淨心。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要成仙成佛、也不是為了要長生不老、更不是為了修練神通、唯我獨尊、成為宇宙的主宰,修行僅是懺悔改過,去除混沌與不善,知行合一,恢復本來面目,找回清淨佛性,究竟圓滿。
幼時無知,把佛當偶像崇拜,認為佛可讓人許願、發願、求福。以為只要準備豐盛的供品祭拜佛菩薩,只要祂們享用的高興,願望就能夠成真。現在才知道這樣的想法真的很愚痴,佛菩薩是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的,對眾生一視同仁,怎麼可能用利益交換呢?修行之後,因有長時間持誦大乘經典,在佛經的長期薰陶之下漸漸有所體悟,對佛菩薩的恭敬心來自於讚嘆、認同佛菩薩的智慧、慈悲與無分別心,不再把佛當成偶像,當成許願所求的對象,而是當作學習的對象、努力的目標。
回顧我的人生,從小到大所犯的錯實在太多太多了,如果人生能重來,我一定會用佛法去改正我所犯下的無限多錯誤。能學佛修行真的需要很大的福報,佛法的智慧眾生必修的功課,對人生的各種際遇、境相、問題……等等,都有很大的幫助,有正確的觀念才不會一直犯錯、造惡,有成熟的智慧才能修善、究竟圓滿。
(分享完畢)
修行是各人修各人得,不需與任何人比較;佛法之前眾生平等,沒有分別計較,一切眾生通通都是清淨平等,佛性都是正覺慈悲。有緣人說:「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要成仙成佛、也不是為了要長生不老、更不是為了修練神通、唯我獨尊、成為宇宙的主宰,修行僅是懺悔改過,去除混沌與不善,知行合一,恢復本來面目,找回清淨佛性,究竟圓滿。」這是很重要的觀念,修行不是修仙成神,也不是修一個神通廣大、心想事成,而是修心,提升心的層次,能看破、放下,才能斷除煩惱、痛苦,人生才能隨緣、自在。
修行貴在修心,修什麼心?修恭敬心、平等心、清淨心、不動心、慈悲心、真誠心……等等,這些通通都是直心,也是佛心,是眾生的本來面目,本來就有的。修行要從根本修才能圓滿,什麼是根本?心就是根本。放下對世間名相的執著,回歸自然,就能證得清淨法身。對世間事要看破、放下,心才能隨緣、自在,這樣修行才是究竟、才能圓滿,在一切境緣當中都是清淨自在,沒有任何束縛。
修行要得力,就要「向內觀照」也就是「微觀」,若能觀照到自己的問題,就能對治,所以向內觀照就是對治的開始。人會生病,不管是心病、身病、意病都是執心太重、煩惱太多引起的,所以治病要從「心」開始,心就是病根。
若能觀察到病的根源,就能對治,所以修行要觀心,知道心的問題是什麼,然後用佛法的智慧對治,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來解決問題,來改過自省,漸漸修得清淨。〈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眾生身在五濁惡世當中,常被境相所騙,被受、想、行、識所轉,而生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意識,認為一切的根源在於「我」,「我」是人生的主宰,一切違背「我」的任何言語、行為、活動甚至於意念,通通都會導致「我」生起煩惱、痛苦、貪嗔痴等不善心,這其實都是五蘊的運作所造成的幻覺。
若我們時時以正念、淨念來觀照一切緣起的變化,就可以漸漸察覺「諸法無我」的空性,就能漸漸淡化我執、我見,進而生起「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皆空」。
修行不得力其實就是向內觀照不得力。為什麼?因為自身的妄想止不住、轉不過來,雖然有修行、誦經和唸佛,但心裡還夾雜著許多妄想、雜念,向內一觀照,觀到的都是妄想、雜念,這樣要怎麼找到問題?要怎麼解決問題?要斷除妄想、雜念首先一定要真心信佛,對佛法要有信心,要真的信、真的反省、真的改過、真的執行。佛菩薩的教誨是真理、是真相、是純正無妄、無邪,若您對佛菩薩的教誨總是半信半疑,對自己有利的才信,對自己不利的不信,那就是分別、計較,不是清淨、平等,這些通通都是妄想,難怪修行不能提升,煩惱痛苦越修越多,追根究底還是自己的問題。
修行要「信、解、行、證」,要用心去相信佛法,了解佛的智慧,確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執行,歷事練心,方能漸漸體悟佛的智慧,證悟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徹悟空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尊天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