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歷史30
圖解台灣史
【作者】:王御風
【出版日】:2010年07月15日
【條碼】:9789861781495
【定價】:320元
番薯芋頭狀的Taiwan,承載著原住民、荷蘭、西班牙、中國、日本統治與文化的刻蝕,造就今日多姿多采的風貌。
腳下的土地,多少人的足跡行踏其上,它曾被喚過「夷洲」、「流求」、「台員」、「福爾摩沙」、「高砂國」、「台灣」。
人人都說愛它,但,您對它了解多少呢?
一次擁抱台灣,就靠這本《圖解台灣史》!
用圖解說故事的方式道給您聽!
台灣史大破解
★一目了然的時序脈絡:以時代分章,貫通台灣古今
★200張精采圖片全覽:各地史跡實景+台灣各大歷史博物館珍藏圖照
★台灣史小百科:側寫台灣史重要人物,並報給你不可不知的台灣史名詞典故
★內附台灣史大事記年表
◎線上試讀本下載!(3.1MB)(下載>請按滑鼠右鍵>另存目標)
作者簡介
王御風
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曾任媒體記者、出版社主編、屏北社區大學主任,著有《鏡頭下的城市記憶》(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出版)、《鋼板在吟唱》(高雄市文化局出版)等書。
導論
如何弄懂台灣史∕王御風
台灣是個特殊的島嶼,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約莫只有四百年,比起鄰近的中國、日本,其時間相對較為簡短,但複雜性卻不遜於這些地區,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灣的政治及族群結構相當複雜。未有文字記載前,有南島民族活躍在島上,有文字記載後,四百年來統治過的國家有遠從西方來的荷蘭、鄰近的中國(大清帝國)、日本,與從中國撤退來台灣的中華民國(國民黨政府),以及西元2000年民主化後,中華民國進入政權輪替的民進黨政府及國民黨政府。要瞭解台灣史,最重要就是弄懂這些政權代表的意義。
短短四百年間,台灣歷經五次的政權轉換,除了大清帝國維持了兩百多年外,其他政權存在時間多半僅維持約五十年(如日本政府從1895年到1945年,剛好五十年,中華民國從1945年接收台灣到2000年首次政權輪替,則是五十五年),幾乎每隔半世紀,台灣人民就要面臨一次政權轉移,對台灣人民的生活、社會,均有巨大的衝擊及變化。例如從大清到日本再到中華民國,人民所使用的文字及語言,從中文到日文,再回到中文,一家三代不僅使用的文字語言不同,國家認同也截然不同,也造成日本投降時,兒子目睹爺爺欣喜、父親痛哭失聲的現象。
而這座島嶼上的統治者,還代表著個別特色的思維:四百年前的南島民族,必須從南島民族在全球的遷徙談起;荷蘭所代表的是西方地理大發現後的殖民思潮,如果不從地理大發現談起,很難去瞭解為何荷蘭跟西班牙,要千里迢迢來到台灣;大清帝國代表著傳統中國的最後光榮時代:以農業為主、不願與世界溝通;日本統治者則是殖民主,對待台灣的方式,一切都是從日本為主來思考;中華民國撤退來台灣後,在民主與共產對峙下,選擇站在以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
不瞭解這些意涵,便很難去理解台灣的變化歷程。例如台灣原本是個以商業起家的地方,但商業的進行,隨著各個統治者來歷而有差異:在荷蘭時代,是西方進行轉口貿易的一環,是荷蘭全球貿易的一站;在大清時期,因為不與外國通商,因此限於經營兩岸貿易,直到1860年重新開港,又再度成為外銷重鎮;到了日本時期,一切以日本母國需要為重;直至中華民國時期,則在富裕美國支持下,成為代工外銷大國。若不搞懂這些政權背後的意義及其影響何在,就會心生困惑,覺得為什麼同樣的事情都一直變來變去,而這正是台灣史複雜及吸引人之處。
也因此,一般的台灣史敘述,多是順著時間軸線,以不同統治者作為分界,本書亦不例外。但是在閱讀時,提醒您可得時時注意這些變動政權帶來的差異性,一旦掌握了此要點,台灣史也就不再困難、教人卻步了。
內頁版型
目錄
導論
首篇 史前時代的台灣:南島民族的天下
1. 台灣的考古遺址
2. 南島民族的起源
3. 平埔族與原住民
4. 史前時代的台灣與中國
第二篇 大航海時代:迎來福爾摩沙之名
1. 荷蘭、西班牙人飄洋過海來台灣
2. 荷蘭占領澎湖做什麼?
3. 鄭芝龍與荷蘭的海峽爭奪戰
4. 統一全台:荷蘭人與原住民。
5. 荷蘭治台的兩大城堡:熱蘭遮城與普羅民遮城
6. 西班牙人為何搶灘北台灣?
7. 郭懷一事件:荷蘭人與漢人的衝突
8 .鄭成功與荷蘭的大戰
第三篇 鄭氏海上王朝:拓荒、屯兵與文教
1. 擊敗荷蘭人的混血英雄:鄭成功
2. 鄭成功的傳說與廟宇:延平郡王祠、鶯歌、劍潭與大甲
3. 唯一反攻大陸的台灣領袖:鄭經
4. 傳說中的天地會總舵主:陳永華
5. 明鄭士兵開墾而成的土地
6. 鄭氏王朝的滅亡
7. 充滿荷蘭、明鄭遺跡的台南市
第四篇 上朝不太管的地帶:移民的新世界
1. 施琅與台灣:消極治台的建立
2. 台灣人的祖先是偷渡客:原鄉、羅漢腳與械鬥
3. 清代台灣三大民變: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事件
4. 台灣人的開墾與商業精神
第五篇 寶島大家搶:清末台灣的強化建設
1. 洋鬼子來了:開港與外國傳教士
2. 日本侵台的先聲:牡丹社事件
3. 火車、砲台、電報:台灣建省與自強運動
4. 被割讓的孤臣:甲午戰爭與台灣民主國
第六篇 太陽旗下的逆光:日治台灣事件簿
1. 《六三法》到《法三號》:台灣總督府的建立
2. 日治時期的武裝抗日:林少貓、?吧哖與霧社事件
3. 打造殖民台灣的後藤新平
4. 邁向現代化:日本政府在台灣的建設
5. 文化抗日:台灣議會請願運動與台灣文化協會
6. 大戰下的台灣:工業化、南進政策與皇民化運動
第七篇 國府遷台的大撤退:從止戰紛亂到綏靖
1. 台灣光復:台灣接收與國府治台
2. 戰後首次選舉:參議員選舉
3. 二二八事件:美好幻想的破滅
4. 一九四九大撤退:國府來台
5. 國民黨政權的確立:國民黨改造與地方選舉
6. 從小島再起:蔣中正的台灣歲月
第八篇 戰後台灣社會的擺盪:告別威權,展臂開放
1. 白色恐怖的時代:匪諜就在你身邊
2. 民主的封殺:雷震與自由中國案
3. 大戰再起:八二三砲戰
4. 從美援到加工出口區:台灣經濟奇蹟的誕生
5. 從蘇聯到台灣:蔣經國時代
6. 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民主運動的興起
第九篇 解嚴之後:台灣式的快轉變革
1. 第一位台灣總統:李登輝
2. 飛彈下的總統:第一次總統民選
3. 藍天變綠地:陳水扁與民進黨的執政
4. 第二次政黨輪替:馬英九與國民黨再次執政
5. 解嚴之後:台灣社會的快速變動
精采內容節選
節錄自《圖解台?史》第三篇 鄭氏海上王朝
1. 擊敗荷蘭人的混血英雄:鄭成功
在台灣歷史上,最為歷代所推崇者,當屬鄭成功,這一點,其實與政治有關。鄭成功是出生於日本平戶的中日混血兒,因此在日本統治時期,日本人對他讚譽有加;到了戰後,台灣的國民黨希望大家效法鄭成功守住台灣、對抗大陸的精神;對岸的共產黨則要求大家學習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收復台灣的功績。於是鄭成功成為少數台灣以及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沒有異議的「民族英雄」。但撇開政治面不談,鄭成功的一生充滿戲劇化,最後他打敗荷蘭人,更是影響台灣後來走向的關鍵,這位對台灣歷史具有關鍵力量者,值得我們細細瞭解他的一生。
少年時代
鄭成功的母親,究竟出身為何,眾說紛紜。有人說她是日裔華人翁氏領養的女兒,也有人說她是日人田川氏之女,所以有人稱其為翁氏,有人則稱田川氏,但總歸說來應屬日本籍。鄭芝龍待在平戶時,她與鄭芝龍相戀,進而結婚,並生下兩子鄭成功與七左衛門,因此鄭成功是個不折不扣的中日混血兒。鄭芝龍後來離開日本,沒能帶走妻兒,因此鄭成功的幼年時代是在日本度過,由母親撫養,母子感情很好。
鄭芝龍在中國當官後,開始向日本政府交涉,希望能讓妻兒到中國與其團聚,在鄭成功七歲時,日本政府點頭讓鄭成功到中國。鄭芝龍看到久未見面的鄭成功時,相當高興,幫他取了中國名字「森」,在隆武帝未賜名前,鄭成功其實叫做「鄭森」。
鄭成功回歸中國後,鄭芝龍採用中國傳統的儒家教育方式訓練鄭成功,延聘老師教導他儒家經典,到了二十一歲進入南京太學就讀,拜當時有名的大儒錢謙益為師。在如此訓練下,鄭成功也完全認同以國家、家庭為重的儒家教育,這也使他在後來的關鍵時刻,做出與鄭芝龍截然不同的決定。
西元1644年,中國產生了巨變,統治中國兩百多年的大明政府,被李自成攻入北京消滅,但李自成與駐守山海關的大將吳三桂條件並未談攏,導致吳三桂開山海關引當時東北的強國——大清國進入中國,最後大清國打敗李自成,進入北京城。
在這個時候,中國有三股力量爭奪未來的領導權:分別是大清國,被稱為「農民軍」或「流寇」的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以及原來明朝的王室逃到南方來建立的新政府(一般稱之為「南明」)。
父子決裂
「南明」換過許多位皇帝,通常都撐不了多久就被大清軍打敗。其中有一個皇帝,對鄭成功影響最深,就是在西元1645年由鄭芝龍擁立的隆武帝。
在中國發生大變動之前,鄭芝龍已經成為福建最有權勢的人物,要如何延續既有的優勢,讓鄭芝龍考慮再三,最後鄭芝龍決定擁護隆武帝,實際上就是要維持他辛苦建立的海上王國。
鄭芝龍剛擁護隆武登上帝位的蜜月時期,鄭芝龍帶著鄭成功去見隆武帝,隆武帝對鄭成功讚譽有加,直說「可惜沒有女兒可以嫁給你」,賜給鄭成功「國姓」,也就是明朝皇帝的姓氏「朱」,並賜名「成功」。隔了一年,隆武又封其為忠孝伯,賜尚方劍,掛「招討大將軍」印。這次的會面,對鄭成功一生相當重要。從小受儒家思想教育,強調要「尊君」的鄭成功,能受到皇帝肯定,自然是點滴在心頭,感激萬分,於是後來大家都稱呼他為「國姓爺」,他也以能擁有大明的「國姓」為榮。
但對精打細算的鄭芝龍來講,隆武帝並沒有那麼崇高,他不過是手上拿來與大清談判的籌碼。1646年,大清答應給鄭芝龍閩粵總督一職,總管福建、廣東兩省。鄭芝龍決定犧牲與其相處不愉快的隆武帝,投降大清,但對此鄭成功表示反對,父子間出現決裂。
經商起家的鄭芝龍,以其敏銳的直覺看出南明絕非大清對手,決定效忠新朝,自然也希望鄭成功一起投降滿清,但鄭成功大表反對,他認為福建天險依然可守,鄭芝龍一旦離開福建,就如同老虎離山,將毫無威力,再加上鄭成功從小所受的「忠君」教育影響,不願投降。
雙方談判破裂後,鄭成功叔父鄭鴻逵勸鄭成功快逃離,以免遭到挾持,鄭成功於是逃往金門,並回信告知父親「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今吾父不聽兒言,後倘有不測,兒只有縞素而已」(向來父親教導兒子,只有教他盡忠,從來沒有聽過教兒子另外侍奉他人。今天父親不聽兒子的話,以後有什麼三長兩短,兒子也只能披麻帶孝而已)。雙方從此各分前程,鄭芝龍投降大清,鄭成功則擔起反清復國的重任。
【台灣史小百科】三聖宮拜什麼
在許多拜鄭成功的廟宇中,三聖宮是相當有趣的廟宇。從清代開始就有的竹南三聖宮,其所祭祀的「三聖」分別是:開台聖王鄭成功、開漳聖王與保生大帝。其中開漳聖王是漳州人、保生大帝則是泉州主要的信仰;水火不容兩派人馬的主神卻出現在同一座廟中,爾後又出現了鄭成功,的確費人思解。原來當地是漳、泉移民共同開發的地區,而漳、泉人士發生械鬥平息後,為了地方和諧,新建了有兩方守護神的共同廟宇,並且請來「開台聖王」鄭成功,調和雙方;就此也可看出鄭成功在台灣人心目中的地位屹立不搖,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