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超現實中的現實-關於金石新作
2014/10/16 14:19:10瀏覽15|回應0|推薦0


金石個展《富杭臺》由五組創作作品組成,大部分的作品以現成物(ready-made) 的方式呈現。現成物在西方當代藝術是廣泛使用的語言之一,而在大陸與台灣的當代藝術圈,使用現成物的藝術家比例並不高,金石是其中一位對於現成物的使用有著成熟語言的藝術家。由於現成物有大量西方藝術家成熟的形式與使用現成物的思考模式,往往在華人當代藝術家的現成物創作裡,容易看見與西方現成物作品相類似的使用造型形式或思考邏輯模式。金石在經歷多年的發展,在使用現成物的拿捏上,一方面對現成物的使用有基本的概念,不與正在發生的國際當代語言脫節,一方面金石的現成物創作也並非套用某種既定的模式程序,他使用的現成物來自藝術家自身的各種經歷,包括社會環境與個人在藝術信念上的思考及趣味,因此無論在藝術的形式與內容上,表達的是屬於現成物背後較真實的社會/個人的脈絡發展。這也進一步的發揮了藝術家選擇以使用現成物為創作語言的意義。


在使用現成物的發展過程裡,金石今日的創作,更自在地讓他所選擇的現成物發揮現成物背後各種可能性,而不只是單一的指涉。以作品《富杭臺》為例,這組作品由金石在富陽/杭州/臺州三地撿拾而來的25件現成物組成,在每件現成物底下挖洞,再以激光(雷射光)光束穿越每個物件的洞,連成一氣,形成一個排列的軌跡。以作品最直白的“字面上”看,《富杭臺》像公路或鐵路一樣,以激光的模式,將富/杭/臺三地的物件直挺挺無逃避的破壞穿越,串連一氣,裡面當然有暴力,有權力,有現實,有批判,它是一個今日中國快速發展的縮影。然而金石在所使用的現成物物件的選擇上,並不以單一指涉批判社會現況的方式挑選,而更多是與藝術家個人敏銳度以及與生活中的軌跡有關的現成物,裡面有荒廢的人體模特兒,童趣造型的時鐘,家人過去使用的餅乾鐵罐,鄰居的洗衣使用的小板凳,或許是使用於某種娛樂或擺飾用的天鵝雕塑,造型優雅的木頭,可擺設的沉木,毒鼠使用的小水泥洞塊…,這些物件都不是一個大的社會指向的符號圖騰,更多的是社會底下的縮影,裡面有人在真實生活軌跡裡的各種經驗與價值,當然也有藝術家自己的經驗與趣味傾向。這些現成物所發散出的,無論在時間,地域,功能,價值,都有了更多包容與可能性。他們可以是私領域,也可以是更大的公領域的集體經驗。可以被看成無生命的荒棄物,也可以富含生活的樂趣與智慧;可以有對於社會快速發展無可逃避的批判,也可以是美感的選擇。《富杭臺》如果是一條公共道路,他同時帶來所有破壞後的改變,也帶來便利。如同”富杭臺道路”的雙向或多向性,作品裡各種現成物,在金石的創作裡,發展出現成物藝術的多元面貌性:第一層的“物”,可以有物(構成的物質)本身的歸類與人賦予物的原始涵義,第二層透過使用過後的現成物(時間/區域/不同與各種的使用方式與歷史記憶情感經驗),則可轉換出更多現成物的各種意義。


時間與生活脈絡(地域/文化)的痕跡是金石現成物的特點,這兩者的組成容易讓作品出現一種懷舊風味,然而懷舊往往變成一種單一的氣氛與形式主義,這不是金石在藝術裡的追求。如果有時間的痕跡與歷程,那裡面是更接近對於廣大民間真實生活裡的種種觀察與再反思,或者甚至是對於生活本身的熱情與關懷,我想這更接近我所看到的金石在藝術創作的發展。同時,這種對生活的觀察,更多的是平常(日常)民間的生活,他有過去的痕跡,也持續接連到現代,不特別洋派(雖然作品的語言對西方語彙是熟悉的),也不特別鄉土封閉(而卻有豐富的民間各種善惡良俗的地氣)。這樣的氣質,有時從社會的“低層”觀察,而實際上或許更像是從社會的根本的組織“底層”(不盡然全是低下階層)出發,延續到生活裡的基石。無論貧與富,這些從底層出發的氣質總在人類社會文明裡無處不在。這是金石作品裡特別關懷的部分。


這部分在幾件作品表露:作品《無題》是一組兩件改造的椅子,都是有著歷史,民間使用過的椅子,然後再由其他同樣是使用過的椅子的局部拼裝,一隻椅子特別高,拼接了長腳,長腳的造型彎曲,四隻腳中有一隻向內彎,不是規矩穩定的造型,卻像是一種或許隨處可見的社會裡的生命體,有著自身的力量。另一隻椅子用各種椅腳拼出兩隻如同官帽般的左右伸展出去的造型,使之又像官椅,卻不奢華,它像是民間生活裡的偶爾生趣無窮又張揚的面貌。兩張椅子的造型感既是現代的,背後的生命力又像是貫穿時代。而椅子的造型卻與中國社會看似脫離不了關係,這種怪異的無窮的生命力,可能特別讓人不可思議,如同所有現實生活裡的怪象,無法用常規衡量。也可能與文化有關,讓人聯想紅樓夢裡的跛腳道人或癩痢和尚,在不起眼處有一種力量,一種民間的韌度。作品《後巷II》顯現了藝術家在民間生活裡的觀察的過程,隨處可見的各種公共招牌廣告看板,都是現成物,在這些現成物上面,有他自己的歷史軌跡,也有後人加工的痕跡,如同廁所門後的各種字跡,充滿各式各樣的內容,有各種交易,各種慾望,也可能只是個人意見的抒發表達。這狀況在中國民間生活裡比比皆是。生活著的人們要將眼睛封閉就看不見,要睜開眼則隨處可見(藝術不也如此?)。如同廁所裡被寫上各種內容的門板,門板本身加上書寫的內容,這樣的現成物就是藝術品,有形式有內容,形式清楚坦蕩,而內容裡種種多元的可能的結合都那麼一針見血。《後巷II》的招牌看板,有些是拾得的現成物,有些是藝術家再造的人工仿現成物。招牌看板上面的書寫內容,經過藝術家的想像而成,例如在拾得的幼兒園的招牌上寫著代理孕母的廣告電話,在房地產廣告的金屬牌上寫下“女”的電話號碼(敗破的地產廣告是否聯想到空樓空房的各種使用途徑?)。或許既荒謬又真實,真真假假,現實與超現實,超現實中的各種現實,都發生在後巷中。


金石愛茶,愛生活的樂趣,愛觀察生活裡的面貌。他所使用的現成物,很大部分,保留了對於“物”本身的樂趣與喜愛,這使金石的現成物創作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這些“物”不只是藝術家創作中的被利用的“道具”,服務與滿足而成為藝術家人為的“藝術品”。現成物在金石的作品裡,依舊保留“物”本身的氣質。這種“物”的氣質是金石創作中的重點。一個茶杯,一塊沉木,一節竹,一散茶,他們本身蘊含的“藝”的養份有自己的力量,這種力量不輸於大量論述後的“藝術品”。金石不只一次提到,他對於“藝術”是懷疑的。我想金石指的是一種經由人為包裝,脫離現實意義而產生的“藝術”(或者意識形態)。因此,有時覺得金石以他手上的“術”,去更仔細的欣賞與發覺他感到樂趣的“物”裡的“藝”。作品有些地方的“術”很簡單,甚至不構成當代藝術裡較常要求的人為的資本工業的完美,卻看見金石用更多的力氣保留物體應有的生命體的結構。許多對於物的處理,打磨,拼接,這些地方(手的痕跡)在作品裡不輕易被看見,卻是藝術家琢磨較深處,像是藉由這些步驟更進一步探索出“物”蘊含在內的各種氣質。


因此,無論《富杭臺》,《無題》,或者《後巷II》等作品,不是某種單一指涉的形式或議論作品,他們將物件從現實中抽取出來,有了想像與超現實,然而最終還是基於對現實的觀察,以及對於現實(生活)的體悟。他們不只是無“社會”的“社會學”,不是紙上談兵。他們本身來源於社會,也將觀眾的眼睛帶回真實(也充滿許多不可思議的超現實)的生活面。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usestyle68&aid=18229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