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統派昨天焚燒日本軍旗
台中市欲將神社鳥居重新豎立起來
120年後的今天,台灣統派到“日本駐台交流協會”示威,抗議日本軍國主義複辟。但也應該看到,在對《馬關條約》以及日據曆史的看法上,台灣有太多的謬誤。又是一個乙未年,台灣多地蔣介石銅像被推倒,日本神社卻將在台中重新站起來,這些亂象也讓島內有識之士感到痛心疾首。
一種執著
統派幾乎每年“國恥日”都有行動
近些年來,每逢4月17日“國恥日”,台灣統派都會自發舉辦紀念活動,今年是《馬關條約》簽署120周年,自然也不例外。昨天上午,包括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在內的24個島內民間團體,到“日本駐台交流協會”示威,反對日本篡改曆史教科書,反對日本軍國主義複辟,宣示釣魚島屬於中國,並當場焚燒日本軍旗;當天下午,上述統派團體,還在台灣大學舉行研討會,紀念、反思《馬關條約》簽署120周年。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勞動黨主席吳榮元表示,日本無視甲午戰爭、二戰等曆史教訓,以參拜靖國神社、修憲擴權、篡改教科書等挑釁做法,不斷玩火,這是曾受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人民所無法忍受的。
對於《馬關條約》簽署紀念日,台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近幾年也有公開的活動,如去年4月17日,馬英九特別邀請台灣僅存的慰安婦到“總統府”聚會,特別提到因為這個條約,改變和決定了阿嬤們的命運;前年4月17日,馬英九公開宣示,1945年二戰結束後,日本統治釣魚島的“法律依據”已消失;今年,台當局則結合抗戰勝利70周年,擬舉行軍隊操練、戰備展示、曆史展覽等一係列紀念活動。此外,台灣文學館目前正通過展示珍貴文獻、史料,記錄120年前台灣民眾自發抗日的義舉。
一股逆流
“獨派”借《馬關條約》叫囂“台獨”
每逢4月17日前後,島內“獨派”也熱衷舉行所謂的“紀念活動”,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塑造悲情”,為“台灣獨立”尋找“理論依據”,其中數台當局前“副總統”呂秀蓮最為積極。
呂秀蓮曾多次針對《馬關條約》大放厥詞,幾乎每次都招致海內外華人的如潮批評。1995年4月17日,時值《馬關條約》簽署百年,呂秀蓮竟稱“因為《馬關條約》,台灣終能脫離中國,讓我至感不幸中之大幸”。對此,有媒體狠批道,“割讓台灣,是中華民族永遠的恥辱和傷痛,呂秀蓮向侵略者獻媚,是不折不扣的民族敗類”;2009年4月17日,她又稱《馬關條約》的簽署,“沒有半個台灣人參與”,大耍悲情。
《馬關條約》是“喪權辱國”的代名詞,但在某些綠營人士口中,卻成了攻擊大陸、攻擊現階段兩岸交流的詞匯。兩岸簽署ECFA協議時,民進黨台北市議員周柏雅曾稱“這是新的《馬關條約》,也就是把台灣關進中國裏”,對此,有島內學者痛批此類言行“無知、無恥”。後來,兩岸簽署服貿協議,某些綠營政客又用相同的口吻大肆汙蔑。
一些亂象
張口閉口“日治”將日技師奉若神明
《馬關條約》簽署後,日軍武力攻台,並肆意屠殺平民,據後來日本官方估算,日據初年大概有1%的台灣人被殺。沒想到100多年後,台灣卻頻出粉飾那段曆史的行徑。
就在上個月,台中市長林佳龍宣布斥資200萬新台幣,把原被放倒在地的台中神社鳥居重新豎立起來,借以“重拾城市光榮感”,讓人遺憾的是,直到《馬關條約》簽署滿兩甲子的今天,全台仍不見有人阻擋此赤裸裸的媚日行徑。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今年2月底3月初,全台多地掀起拆除蔣介石銅像運動(本質上是“反中”)。對此,台灣淡江大學教授林金源表示,兩甲子以來,台灣的認同錯亂、“國格”分裂,診治痼疾之道,就是真誠、完整地回顧曆史,體認兩岸命運的不可分割,重塑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價值與尊嚴。
媚日行徑不止這一出。去年台北市政府大力宣導6月17日是北投公園百歲生日,此日卻是日本據台的“始政紀念日”;前年3月,台灣女學生穿著和服,慶祝新竹車站百歲生日,殊不知早在1893年,清廷就已把鐵路修到新竹。島內某些政客張口閉口“日治”,並將日本技師八田與一奉若神明。對此,台大政治係教授張亞中表示,這等同汙蔑當年抗日先賢的犧牲奮鬥。
台媒一篇評論曾指出,“哈日”無罪,但“哈日”不能淪為“媚日”。台灣人不必仇日,但不能不防日,更不能不防“獨派”勾結日本,瓦解台灣人的國族認同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