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本報記者陳宛茜】
|
去年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彼岸遊客首次踏上台北,陌生中卻帶著熟悉。因為台北市街名如溫州街、通化街、西藏路…,竟多是由「神州」移植而來。
地圖象徵權力。建築學者李乾朗表示,一九四七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第一件事就是將台北街道名從日本名改為中國名。
決定改名大事的是一位上海工程師鄭定邦。當時台北還是省轄市,範圍大概是今天的大同、中山、大安、萬華和松山區。鄭定邦曾向李乾朗透露,他是將一張中國地圖蓋在台北地圖上,中軸線對準中山南北路,再將地圖上的中國地名填上台北街道。
李乾朗說,一頭是日本神社(圓山)、一頭是總督府的中山南北路,是日治時代皇族參拜神社的主要道路,也是當時最重要大道,被選作「台北地圖,中國街名」的中軸線。
新的街道名和其在中國的地理位置相對應。如伊通街在台北市的東北方,溫州、潮州街在南方,西藏、成都路、桂林路就在西南方。熟悉中國地圖的人,看到街道名,就能辨別方位。
也有少數街道以人物命名,如林森(國民政府主席)路。李乾朗透露,忠孝東西路原名「中正路」,卅多年前被迫分段,為了怕「偉人被切成六段」,迅速改名。
台北成為「小中國」,雖然有人嘲諷這是統治者的殖民想像、帶著「直把杭州當汴州」的悲哀。李乾朗卻說,鄭定邦來自上海,上海街道也有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傳統(如福州路),他可能只是單純依循家鄉傳統。
直到一九七三年政府制定「台北市道路名牌暨門牌編釘辦法」,明定「街分別以各省之都市、史蹟及本市重要地、河、川或地方慣用等名稱定名」、「如以省份、大都市、城市、史蹟、名山、大川命名,應參照我國版圖相當位置取名。」
李乾朗說,包括台南、嘉義、高雄等城市,都有中國地名命名的街道。在國外,移民以本國地名來命名異鄉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紐約舊名為「新阿姆斯特丹」,現在則稱做「新約克(New York,約克為英國地名)」。但是像鄭定邦這樣重疊地圖的命名方式,恐怕是世界唯一。
【2009/04/08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