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龍峒保安宮
2012/04/04 21:48:48瀏覽334|回應0|推薦0
維基百科-大龍峒保安宮

大龍峒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為祭祀保生大帝台灣民間信仰廟宇,因為創廟者為來自中國的福建同安人,因此保安之名有「保佑同安」的意思。

大龍峒保安宮
大龍峒保安宮內殿
大龍峒保安宮內殿
基本資訊
所在地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臺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
主祭神 保生大帝
建造年份 1983年
例祭 農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聖誕)

該廟粗創於1742年,本只為簡單木造小1804年正式改庵建廟。19世紀後,經幾度改建後,該廟發展成三殿三進式的3000坪大廟。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認定該廟宇為國家二級古蹟

1995年,因應緊鄰街道擴建,保安宮自費整修,以傳統工法結合現代科技達到「平衡工法」、「整舊如舊」的盡復舊觀效果,成為全台灣各級古蹟修復的最高典範,並獲得2003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

目錄

 [隐藏

[编辑] 大浪泵與大龍峒

大龍峒,舊稱大浪泵,源於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大浪泵」社的閩南語譯音。史載18世紀前,大浪泵社全境皆為平埔族人所居,並無漢人。直至1709年泉州人戴伯歧、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合股立「陳賴章」(取三人之姓氏)墾號,向臺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艋舺)地方後,才陸續有漢人進駐大浪泵。不過由1764年間平埔族業主瑪老仍據多數土地之史載,當時大浪泵漢人人數並不多。

漢人大幅度開發大浪泵始於19世紀初。1802年,中國泉州同安人王元記、王智記、陳蘭記、陳陞記、高明德、鄭西源等六戶,在此開設44間瓦店,因而形成俗稱四十四崁的街道,該街道取其原「大浪泵」地名閩語諧音於隘門街坊,題曰「大隆同」。之後,大龍峒之地名亦為大隆同或大浪泵之轉譯。

[编辑] 興廟沿革

真人所居匾額

大龍峒保安宮主要祭祀的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地區所信奉的醫神,俗稱「大道公」、「吳真人」或「花橋公」。據文獻記載,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夲(音韜),醫名頗盛。逝世後鄉人私諡為「醫靈真人」,供奉為地方神祇,於白礁建廟奉祀。1150年宋高宗頒詔賜名為「慈濟宮」。

1742年,移居大浪泵漢人因普生瘴癘,特由福建泉州同安白礁鄉慈濟宮乞靈分火來台灣。而該神祇正是慈濟宮所祭祀的保生大帝,其目的,是希望該醫神望能壓制當地所生瘴癘。之後,取名為保安宮的這座小廟於大浪泵該地落成,並迅速成為當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其後經過兩次小幅度整修後,於18世紀末,仍為一小型木造廟宇。

1804年,四十四崁所在商人集資擴建該街道東側的該保生大帝廟,擬將其木造小廟擴建成三殿三進,左右各五開間的大廟宇。經過多年施工後,於1830年完工。

完工後的這座大廟正式被命名為保安宮,廟名意思有著「保佑同安」的涵義,除此之外,該廟也俗稱大浪泵大道公廟或大浪泵宮。廟中除了主祀保生大帝,還副祀

(1835年後)等,與台灣許多廟宇相同,都是揉合儒(鸞堂信仰)、釋(佛)的道教廟宇。

[编辑] 修復與改建

前殿的蟠龍石柱

因該廟多為木造雕樑建物,落成後經過1855年1868年1917年1936年1967年的五次大幅度重修。其中,1917年的整修規模最大,當時陳應彬與郭塔兩位廟宇師傅,對陣興修,造成現今前殿左右兩邊簷椽雕刻相異,成為台灣少見現存的對場作寺廟。該次整修耗時三年,連同鐘樓等建築約等同現今建築面貌。

因為該廟及其用地於日治時期1950年-1966年,分別被台灣總督府國民政府充作學校與軍眷眷村,廟宇增建許多累贅建物。致使1970年代末期,該廟連同廟埕達到最大建物面積,但同時卻略為失去原有建築風貌。

1980年代中期,台灣經濟快速發展,大龍峒地區住宅迅速陸續擴張,該廟部分增建被視為違章建築。另一方面,大廟廟埕部分也被劃分道路用地。為因應此項不利因素發展,大龍峒保安宮執事廖武治於1994年展開長達七年廟宇整修過程。

該整修過程採用台灣首先平衡工法、整舊如舊的古蹟整建原則,將所有寺廟建物文物做不損壞原貌的整修。另外,最重要的是該廟將日治時期與二戰戰後所有非廟宇之增建,如鋼柱臺基,鋼架塑膠浪板拜亭及多數鋼筋混凝土建物等等累贅建物拆除。

2003年,保安宮在國際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資產保存競賽中9個國家,22個參賽專案中脫穎而出,並獲得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對於保安宮的修復工作,大會評委會給予高度評價:「保存興建於1805年的大龍峒保安宮,主要表現於其技術成就,及其為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之雄心範圍之廣與用心之深。該專案採平衡方法,在使用現代科學保護方法和傳統建築及裝飾工藝之間取得了平衡,以盡其所能地恢復此一歷史建物之原貌。其對修復細節之審慎注意及對此專案之慷慨贊助,在保護此建物之宗教和建築上具有重大意義。」

[编辑] 特色

大龍峒保安宮坐北朝南,因三殿間隔寬敞,第一進又為五開間的前殿加上左右各三開間的山門,因此從寬達十一開間的第一進正面看去,該廟宛若三座橫向並排的三殿宇。

前殿又稱三川殿,牆面為石雕,為19世紀初作品。中門為1804年所建蟠龍八角檐柱一對,是保安宮現存最早的石雕作品。

重檐歇山屋頂的正殿,四周環以方柱與八角柱相間的檐廊,正面安蟠龍柱兩對,其中單蟠龍外柱為1805年所建作品。該殿祭祀保生大帝的神龕兩頭,分別掛陳維英所提楹聯一對,殿外側背三面彩繪巨幅壁畫,是1960年代臺南春源畫師潘麗水(男,1914年-1995年)的畫作。

後殿面寬十一開間,中奉神農氏,左右兩側則附祀孔子關雲長。殿右為保恩堂,供奉歷代同安名人神位。

在後殿之後,附設圖書館共設閱覽室、期刊閱報室以及二間館藏室,並設有凌宵寶殿大雄寶殿,供奉三清三寶佛

2011年4月18日保生大帝聖誕,也有把四佾舞溶入祭典中,與祭孔的六佾舞有些不同。

[编辑] 大龍峒大道公出巡

保生大帝聖誕(農曆3月15日)當天與前一天所舉行的大型祭典,為台北三大廟會之一,除了神明繞境,於15日當天下午一時舉行過火儀式,於莊嚴隆重的古禮祭祀儀式之後,依照神明所指示的起火龍方向及過火時間準備過火,此活動為祭典的重頭戲。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steryanghesteryang&aid=629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