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快樂一點不神秘
2010/03/05 01:36:34瀏覽427|回應0|推薦12

謀殺的解析

The Interpretation of Murder

 


本書開頭幾行是這樣的:

快樂一點都不神秘。

不快樂的人全都是一個模樣,

他們活在昨天的陰影。

快樂的人不回顧過往,也不前瞻未來,

快樂的人活在當下。

但是問題就在這裡。

當下永遠無法傳達一件事:意義。

追求快樂和意義的道路並不相同。

要快樂只要活在當下,不需要為當下而活。

但是要找尋自己的夢,秘密和生命的意義,

就必須重新駐足過往,無論過往何等黑暗;

並得為未來而活,不論其未來何等不確然。

所以,我們的心在快樂與意義間來回擺盪,

然而我們只能二者擇一。





我覺得這些話蠻有點狄更斯在《雙城記》

A Tale of Two Cities 小說開頭的氣勢。

普林斯頓大學主修哲學寫心理分析論文,

茱莉亞學院修的是戲劇,耶魯法學博士,

出任法學院副院長的作者是個飽學之士,

然而[不小心]寫了一本以心理分析為本

的精采推理小說,而且竟然暢銷到不行

指點破案的高人是宗師弗洛伊德本人!

1909年弗洛伊德唯一的美國之旅,

同行的還有榮格....

雖然是虛構的故事,但是相關的歷史背景

卻是非常嚴謹,還聘了專人作史實稽核工作。

這可說是一部致敬之作,精彩而知性。

魯本菲爾德說:寫這本書是為了男性尊嚴。

他的華裔老婆是一位紐約時報非小說類暢銷榜,

兼年度10大好書的作家,也在耶魯法學院任教。

一切存屬意外。他是這麼說的。
 


to be or not to be

是這部小說的主軸

作者試圖用自己專業的角度來詮釋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這句名言。

心理學+戲劇素養+法學專業

來趟神妙的時空之旅....

知識謎團的探求是永恆的推理

生活本質也就是一場推理之旅

這,是一個祝福吧

又何嘗不是個詛咒

一個認同的追尋,

也是顛覆的誅弒。



小說中巧妙的運用鏡像因素

顛覆了伊底帕斯情結的對象

如果這情結是逆向的呢

如果是性倒錯者又如何

其實多數人不願認同他的理論

但是

卻很難以逃出

難以全然信服

也無法全然否定

只能面對





(引用)

書書名取自佛洛伊德代表作《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書中受害少女諾拉(Nora)的名字靈感則來自佛洛伊德的臨床案例
《少女杜拉的故事》。佛洛伊德一九○九年的訪美之行可說是歷史之謎。

管訪問極其成功,但日後佛洛伊德每一提及,卻總似在美國受過某些
精神創傷。
「我的小說對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虛構的答案。」魯本菲爾德如是說。



生存to be或
死亡not to be

真實to be或
作假not to be

其實他是談到做為to do
與不作為not to do

我在更早之前的論點
把Be一詞解為意義

這是我讀"與神對話"
之前所寫的
而"與神對話"印證
意義先於一切

這也是"你是誰"三個字
知何以令我沉吟許久的緣故



我想想誰來演弗洛伊德

約翰馬可維奇吧



《危險關係》 1988「妳的美麗是妳所有優點裡最微不足道的一件事。」


《情慾克林姆》2006



他來演柴可夫斯基也會很像吧~




Jacqueline du Pré


 Mendelssohn Song without words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e55&aid=382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