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18 15:21:11瀏覽708|回應0|推薦8 | |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099346/IssueID/20091118 要看這篇文章先看看這個「動新聞」。 我記得我離開報社前在會議中說《蘋果日報》面對新聞「商品」的態度可以效法,講得大長官們十分不爽。 現在我們一起看看人家的「動新聞」,和《聯合報》的影音,一比就知道差在哪裡。 我的天,上面這個是動畫ㄝ!!!改天搞不好有人異想天開打造一個「3D動畫班」,用兩個小時教記者,再來就要記者們拍完剪完再畫動畫。不過短短一兩分鐘,記者可能要畫個一個星期。 寫這個不是說我要吐槽誰,如果我是讀者,用香港腳想也知道我想看哪一家的動態新聞。 我再把長官不愛聽的講一次,免得說我事後諸葛。 一:動、靜兩者不是同一種概念,分開來去拍吧。蘋果就是一個攝影輪一段時間,拍完就寄回去,不用剪接。 二:後製剪接與特效在電視台分別都是專人在做,會剪不代表特效做得好,要有視覺就要花錢。 三:視覺為王的時代,不要再省那個錢,把錢花在刀口上,畫面一點進去就見分曉了。 四:還要強調《蘋果》是「腥羶色」就蓋過一切嗎?有好的學起來吧。 五:要做就做到好,消費者眼睛是雪亮的。 如果專業被當成半吊子的工具就會產生四不像的結果。假設一位修理腳踏車的工作人員被老闆說:你會修腳踏車了,明天開始接摩托車維修、我會安排兩小時摩托車引擎課給你;過兩天發現汽車也滿好賺,於是又安排兩小時課,要腳踏車廠人員從汽車修到腳踏車都要會。 理論上來講是行得通的,都是車嘛。實際上每種車的結構都不一樣,當然硬著頭皮學兩堂課是可以唬唬人做個樣子,再來呢?也只能套公式,套不出來就尷尬了。 一間公司想要把員工發揮到極大值不是不可行,但要「細膩」的了解合併的工作內容是不是真的那麼簡單。 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傲慢來自於無知」。當我們無知時就會覺得所有事「就這樣了嘛」。我曾經拍過路燈管理處的工作人員,他們有智慧用人力搬動500公斤重的「紐澤西護欄」,我曾問過我自己,如果沒看他們現場表演,我做的到嗎?答案是否定的。 假設當我覺得搬石頭裝路燈「就這樣而已」,那麼這些靠群策群力、螞蟻搬大象的工作人員就完了,沒有一對對堅強的肩膀和團隊的互動,很多場合連護欄可能擺不好。 記者工作分工也是有它的道理,如果我們把視覺的非線性閱讀和建構硬是和文字的線性擺在一起,會讓一個工作者混淆,更別談再加上動態靜態都要來的狀態,那就是靠運氣和反射神經在工作,做多少算多少了。 其實一個報社不用那麼累,要不就和電視台合作,加強動新聞,他們的後製和特效鐵定比較強,要不就直接砍人,減少人力開銷,縮小規模。最怕就是想用不專業又半多不少的人力去和專業拼命,要槍沒槍,要子彈自己買,這樣長久下去軍無戰心,只是數字壓力滿足與否的遊戲而已。 看看先前氣勢如虹的影音發稿,到現在越來越多人「量到就收手」,這中間透露什麼?稿費越發越少?不是這個問題吧!!! 是整個人員工作「能量和能力」以及後勤支援的尊嚴問題吧。 今天抽空和寶寶看了一集「海綿寶寶」,他被惡整做一萬個蟹堡,二十四小時不休息,最後看見蟹堡就怕,老闆想用他和章魚哥兩個員工24小時幹到底,最後兩個人都崩潰了。 這是個無俚頭的卡通,但又何嘗不是有些老闆打的如意算盤?做到死就對了,別跟我講那麼多,榨乾你到最後一秒,發薪水才不會心疼。 我們看見許文龍的「幸福企業」,那是一種錢買不到的價值和向心力,即便郭董接手還是要在這個前提之下才能成局,這是許老從小成長的過程給他的歷練和承諾,他到最後一刻還是堅持,才能贏得尊重和尊嚴,也才有好的力量進入公司。 我知道有的人喜歡耍嘴皮,覺得自己講出一些後現代歪理是一種哲學式的幽默,那又有何意義?我猜你明天要裁我,你猜我今天在偷懶,彼此用數量為基準,多就是好,少就是爛。一個企業這樣上下猜忌還能撐多久? 把最愛工作的「海綿寶寶」逼瘋了到底是「蟹老闆」賺到收入還是賠了一個好員工? 「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只因一將傾心後,致使連城唾手得」,可見一個人才的重要。 如果一個企業把人才「奴才化」,會有何結果?將帥有能也就罷了,不然就等著一起沉船吧。 回到「尊嚴」,在工作上來自於專業的分工,讓員工知道我有強大的後援,我要盡全力做好我的工作。我努力買菜,大廚想菜色,廚師們想辦法煮菜,這樣才對。要一個廚師又是採買又是調醬汁又要煮菜外加洗碗,到最後會連料理鼠王也累死在廚房。 以上 唉....................................................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