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瞭解靜坐冥想
2012/05/19 11:15:22瀏覽213|回應0|推薦0

 

     打坐冥想是我國古代一種養生法。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置膝上,清空思緒。美國科學家2005年研究發現,打坐冥想可以改變腦結構,放鬆精神和安穩心靈並增進你的智慧。體驗過冥想放鬆訓練的人都說,打坐冥想使他們精力充沛,有些人表示他們只需要短暫的睡眠即可。
     打坐冥想也叫“靜坐冥想”這個詞很含混,好像什麼都可以叫做靜坐冥想.靜坐冥想其實不能用概念去界定,但我們卻可以辨別靜坐冥想的動機.有些人是為了治療身體的病症,促進健康;有些人是為了在靈性上得到自覺.一般來說,靜坐冥想的目的是要與整體大我聯合起來.這個整體大我可以有不同的名稱,或稱之為神,或稱之為天父上帝,或稱之為集體意識,其實背後的意思都是為了達至合一.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呢?我們思想過,閱讀過,歌頌過,但這是如何發生的呢?霎哈嘉瑜珈能將這理想變成現實.我們的靈體得到自覺以後,靈體便能超越概念思維,帶領你進入更深,更實在的境界.這種境界是以前不可能達到的.相反,長期練習錯誤的靜坐冥想會產生幻像,強烈的焦慮和抑鬱.靜坐冥想只可以在有足夠的指導和照護下集體進行.
     靜坐時,思考什麼並不重要,思考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知覺到這來來去去的過程才重要.我們的注意力何在才是重要的因素,靜坐並不同于有意控制的思想,白日夢,自我催眠,自我治療,或者鬆弛神經的種種療法.
     靜坐冥想是學習去經驗的一種方法.這種經驗無法套入範疇,或預先設定,,它並不是來自習慣,有意分散注意力或選擇性的知覺.靜坐不是要你逃避日常的生活,而是帶你進入靈體的居所.已得到自覺的人都知道,靜坐是一種狀態,你不需要靜坐也能達到冥想的狀態,並可時常在這種狀態之中.
     已得到自覺的人,會感受到從聖靈而來的涼風,從頭頂及指尖滲透出來,因此他們能清楚地感覺到靈量的存在或意義.這其實是經驗到遍在於萬物的上天之愛,我們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我們已得到靈性上的開啟.
    初次練習霎哈嘉瑜珈的人,所得到的經難往往是出乎意想的,但對於某些人,卻要循序漸進.當第一次學習時,靈量升起後會縮回,去修補那些受損的能量中心.那時我們需要和靈量合作去改進靈體.
    當你閉目靜坐冥想放鬆訓練時,不同的意念情緒會影響你.什麼東西會決定你靜坐時的心情?或果當天你事事如意,靜坐時你必會感到滿足,輕鬆寫意.若果當天過得不愉快,靜坐時便會感到心情低落.這些情緒都是來自[自我]或[超我],因為靈體是沒有情緒的.
   當你閉上眼睛,注意力便由外在轉為內在,你便可窺探你的潛意識,思考,感受及情緒.它們正要從意識進入潛意識.如果我們在自覺的狀態觀察它們,意識的力量可將它消解,不會有什麼進入潛意識,這是學習靜坐冥想的第一個好處. 起初,你會受到過去的經歷纏繞.過去的經歷在潛意識裏,在夢境中不斷浮現.過去時創傷會在你腦海中留下創痕,你越是活在你的過去中,你過去的悲劇便會占去你的生活.若長期活在悲劇中,你會變得憂傷.憂傷會成為你的第二本質.人的天賦本來等同於整個宇宙的力量,所謂第二本質不過是人自已賦予而已.
    我們要瞭解過去了的是些什麼?現在要做的是些什麼?和為什麼要這樣做?就好像一條曲線要達到兩邊的平衡.若果我們有意識地觀察並瞭解,我們便有能力去糾正它.這種糾正的過程不假外求,而是自已可以做到的,這是學習霎哈嘉瑜珈的第二個好處.
    第三個好處是當你冥想放鬆訓練得越久,你的注意力便越精進,心智亦越靈敏.每一件事情的發生,你都能知曉它對你的影響,並能把不良的影響消解,而不致抑制在潛意識中.那時你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生活,並不受過去生活經歷的影響.當你閉目靜坐,過去的經歷再不能把你制肘.最重要的是你可以觀察事情的發生,而自已卻不會牽連進去,於是你便能有意識活在當下.
    即使你受到別人不健康的影響,你也能以靈量的知覺來保持自已的平衡.一切事物皆有生命能量發放出來,若你能熟知自已的生命能量,你便會覺知什麼人的加入會損害你的生命能量.例如,在你的工作地方,某人發出熱的能量,你便會即時知覺,並會懂得如何去保護自已,免受惡性能量的傷害.在惡性能量散播的環境中,你會懂得保護自已的身體一樣.重要的是你能感應到生命能量,將壞的能量消解,並學習如何促進好的生命能量,這就是霎哈嘉瑜珈的精義.
     最終你可以隨時隨地感應到自已及周圍事物的生命能量,並不需要透過靜坐冥想去刻意感應.人與大自然均有生命能量,這是生命的本質,是人與大自然溶合的竅妙之所在.霎哈嘉瑜珈是錫呂 瑪塔吉女士給人類最寶貴的禮物.我們可以學到許多糾正靜坐的方法,而一切都是簡單和自然而然的.

靜坐冥想及打坐冥想放鬆訓練結合冥想音樂,讓身心漫步雲端!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dmokyam&aid=646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