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28 09:28:31瀏覽674|回應0|推薦0 | |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 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孔子鑒於當時現實社會“無愛有恨”的狀況,提倡以家庭血緣關系為基礎,培育愛的種子,即孝悌。將孝悌之義推廣到整個家族、社會,以至全宇宙,即為仁。 義 義: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義”,還有情誼、恩誼之宜,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誼友情友善純久。有“義”在,朋友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智”在先秦儒家道德規范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重要的道德規范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質之一。“智”字雖然出現較早,但在西周以前,並不多見。只是到了春秋末期之後,“智”才成為人們普遍認可的道德規范。而首先把“智”視為道德規范、道德品質或道德情操來使用的,則是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孔子那裏,“智”已經是一個明確的道德規范,成為衡量人們行為的一個重要道德標准,他把“智”與“仁”、“勇”兩個道德規范並舉,定位為君子之道,即所謂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信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繼續閱讀】 >> 相關文章 ·儒家概述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孟子選 ·孔子故事幾則
藍海網提供:愛 健康 教育 快樂 幸福 知識 -身心靈整合服務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