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9/26 20:10:22瀏覽428|回應8|推薦0 | |
文言白話自餘饒,姓名諡號各逍遙。 諡者,行之迹也;號者,表之功也。 中國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謂之諡號。 潘文忠先生,以國民學校老師起身,憑著自己的努力,積攢了深厚的公務人員年資及閃亮的綠色政治資歷發家,當然要持續地爆衝,掠攫深獨深綠教眾的目光與支持,以名寓評、以莛扣鐘,用姓名追撞諡號,死活不論,將個人的名聲利益膨至極大化是他的終極目標。 文言白話,自古就是兩個互不干擾的文體而且互相依存,無論你用何種方式面對,都無法生出任何影響。教授文言的比率5%,難道床前的月光就會鑽進溝渠;講授白話的比率漲至95%,學生難道就會忘了人之初、性本善?就算將文言文完全放棄(一篇都不准學),100%的傳授白話文,課堂上的老師還不是時不時地得引經據典而旁徵博引一番。 小老百姓過日子,千萬別和政府認真,認真你就輸了。 蘇軾、顏真卿 、歐陽修 、林則徐 、李鴻章、張居正這些人,死了之後都被追諡為「文忠」,(文忠,不是對文言文特別忠心的意思)這麼些個「文忠」前輩,難道還壓不住一個潘文忠? 潘文忠部長,不可能混到文正,至多也就文忠了(至少比音容苑在的那位部長強)。 熊熊烈火遇乾柴,翻來覆去烤雞排。 曠古絕經世之才,枵腹從公嗑雞排。 軟玉溫香抱滿懷,油嘴滑舌香雞排。 不知東方之既白,豆漿油條配雞排。 文白之戰,向來就是雞屁股與雞肋的逗爭。 你 洗翻吃啥? 聯合/潘部長,你把教育變成了政治戰場2017-09-26 02:14 教育部課審會大會翻盤,推翻先前高中國文課綱文言文比率四成五到五成五的決議,將文言文占比下修為三成五到四成五。這個重大轉折,其實是民進黨將課審大會變成政治審查大會,教育部長潘文忠則更親自扮演推手,把教育場域變成了政治格鬥場。整個過程,就是一齣以民粹圍事、藉程序霸凌的戲碼。 民進黨為了回報反服貿和反課綱的「覺醒」青年助其奪得政權,除了在政治上不斷給予「免訴」的優遇,在教育上更賦予高中及大學生參與審查課綱的權力。在「自己的課綱自己審」的錯亂邏輯下,一度連小學生和國中生都報名參選課審會代表的荒謬劇。李家同教授曾為此痛批「教育部瘋掉了」,其實,教育部很清楚自己在幹嘛,所做所為,正是要把教育變成「為政治服務」的工具。 且看這次國文課綱的文白之爭,學生委員盛氣霸凌課綱研修教授的場景,缺乏專業的課審委員掏出網路黑箱的選文,以本土意識強力主導課審方向,議事程序則被拿來套招,推翻研修小組的提案。更可議的是,前番爭議好不容易落幕,教長潘文忠又讓程序問題推翻共識,表面上口口聲聲「尊重專業」,實際上只為滿足本土派的勒索。 試想,稍早立法院長蘇嘉全以「一事不二議」為由,蠻橫通過前瞻特別預算的審查;如果蔡政府認為「一事不二議」是對的,那麼課審會有何理由推翻上次會議的結論?從反服貿到反課綱,學生把「反黑箱」喊得震天價響,把「程序正義」說得神聖無比;而今,卻大玩「黑箱網路票選」而面不改色,其所謂程序正義,無非是要達到自己的目標才肯罷休。 當課審委員以民粹圍事,藉程序霸凌,專業領域橫遭踐踏,最後審出一個政治妥協的國文新課綱,潘文忠或許自以為文白兩派兼顧,政治手段了得。但他可曾想過:當教育不斷遭到政治干擾,專業不斷退讓,老師如何在學生面前保持專業堅持,而撐起國家的百年大計?當課程的淺薄化造成學習階級化,當內縮的學習造就視野狹隘的下一代,潘文忠究竟要把教育帶往何處? 深一層看,文白之爭只是表象。民進黨在野時以改革之名,刮取選票;執政後,所做所為卻是不斷的去中國化及內縮自閉,這如何為下一代締造更明亮的未來?歷史課綱已經宣告去中國化,未料國文課綱出現強烈反彈,只得以折衷調降文言比率與推薦選文數目暫告妥協,但仍一方面擂起文言選文戰鼓,另一方面確立白話選文戰果。 在全球化的時代,台灣鎖國之風,卻從政治、經濟領域迅速向文化、教育領域蔓延。在這裡,民主的皮囊裡裝的其實是民粹的鴉片,改革的口號下包裹的其實是去中國化的自戕,多元文化則被拿來包裝文化台獨,所謂專業更只被當成政治的奴婢。幼稚當道,平庸為尚,至於學生的受教權益與未來前景,則顯非所問。 諷刺的是,當年反課綱的「覺醒青年」,有些如今已搖身變成另類覺醒的「中華青年」,轉赴大陸就業。他們曾經衝撞與轉折的歷程,或許是其學習成長過程重要的一課,然而,這些爭端卻讓後來無數學子必須為他們的學習成長付出代價。國文課綱文白之爭,只算續集。但問題不在「覺醒」的青年,而在那些時時以收割政治稻尾為念的政客。 遺憾的是,民進黨以討好年輕人為能事,並洋洋自得於新世代選票皆其囊中物。名為傾聽新世代心聲,實為驅策懵懂青年搶占教育領域的灘頭;名為鼓勵年輕人參與,實為役使熱血青年淪為政治場域的打手。然而,民進黨眼裡不知有專業,教育部長則一味向政治獻媚,遂使台灣一整個世代的素質與未來國家競爭力,淪為向民粹神殿媚俗獻祭的犧牲貢品。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