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24 00:31:56瀏覽641|回應0|推薦1 | |
邱勝安 教育部發起「台灣有品運動」,宣佈要花12億元,在一年半中推動建立新台灣精神。我們雖然心中存疑,不過還是樂觀其成。 教育部還大張旗鼓的選出五位「有品大使」,包括形象非常良好的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雲門舞集林懷民、詞曲作家方文山、歌手王力宏、奧運選手蘇麗文,以及征服極地的長跑好手林義傑等「好樣團」,要藉由推展品德教育、藝術扎根、終身閱讀及環境永續等四項計畫,帶動台灣「品德、品味、品質」的有品運動。 「品德、品質、品味」,當然是台灣社會所急切需要的,也是教育做得不夠好的部分。但一年半的時間,只能帶動而已,若說會有多大成效,可謂戛戛乎其難哉! 平實而論,培養「有品」國民,正是現代化文明國家教育的方向。但以今天我們的教育制度,做得到嗎?我們實施教育改革已有十多年了。非但沒有看到什麼成果,反而病徵越來越嚴重。尤其學子品德的培育,離教育目標越來越遠。何以故?升學壓力並沒有因此稍減,反而養成了一大群「只要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的青少年與社會人。這真是台灣邁向現代化文明社會的悲哀! 試看近年來,台灣社會所發生的許多病態:諸如逆子弒親、網友姦殺、男友索命,媳婦殺丈夫婆婆,飆車族胡亂砍人,惡少看人不順眼就逞兇,以及學生打老師等等,豈是文明社會所該有的現象?非但脫離了「品德」的正軌,簡直是大逆不道。更遑論「品質」與「品味」了。 教育部花大錢推動「有品」運動,方向是沒有錯的。不過,僅只透過媒體廣為宣傳,以「表演」形式出發,就想把人教育成「有品」,恐怕還有一段長時間的路要走。而根本之道,還在於家庭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固然也能扮演一定的角色,但要蔚為風氣,「風行草偃」,豈是短期之功?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