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剧闹大了 中航母被击沉(图文)
2014/07/09 12:06:59瀏覽1002|回應0|推薦0

screen-shot-2014-07-08-at-10-34-52-am.png

《沈阳号》被击沉后,美中首脑对峙。(24 LiveAnotherDay 剧照)

https://espngrantland.files.wordpress.com/2014/07/screen-shot-2014-07-08-at-10-34-52-am.png



美剧闹大了 中航母被击沉(图文)


文章笑拳子



奥斯卡金像奖季节已过,好莱坞大片逐渐退热,该看的获奖电影也很有限,其余的滥片只能用来打发时间。虽说是退休在家,但时间还是不够用。套用朴大姐模仿习大爷的那句汉语,“时间都不知道哪儿去了”,形容颐养天年的生活,也不为过。


好在电影余热散尽,电视剧的功能被再次发掘。中国大陆有句广告语,相当有趣,叫做“看美剧,学英语”。老夫当年学英语,在家靠的是灵格风,在校时尚“情景式”,今天看来,也都是相当的“奥特”(OutOfDate)了。如今让China疯狂起来的,靠的就是好莱坞加美剧。


因此,很长时间以来,每晚的黄金时段,我都沉迷在美剧之中。前些年,从《办公室的故事》(TheOffice),到《犯罪心理》(CriminalMinds),近几年美剧更上层楼,很多好莱坞大牌明星也加盟其中,让美剧跨越国界,业已成为十字军东征的先头部队。


这不,当前北美热播的电视系列剧《24小时:活到另一天》(24:LiveAnotherDay),几乎同步在China播出。


上周剧情发展到:美国游弋在地中海的潜水艇被“海外敌对势力”黑客得手,反华特务侵入美军核心网络,下指令将“天朝”(大陆网民自称用语)航母“沈阳号”击沉,引发白宫震惊。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夫当时看了也百思不得一解。


看了昨晚续集,方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俄国在里面捣了鬼:这批反华特务多年前诈死,暗里被俄国收买。俄国利用此举,旨在挑起中美大战,意图趁机收复东欧,重温苏联欧洲社会主义阵营春梦。


当然,从好莱坞大片到美剧流行东方(中俄及中东都有大批粉丝),均属“电影骗子”,现在的美剧多数都可看作“闹剧”。但闹剧也不乏生活的真谛,很多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品,否则不会在世界流行。美剧泛滥,更引起中国高层警惕,习大爷已经发令停播“有敏感内容”的美剧。


其实,现实的世界里,打从两霸冷战开始,美苏即以闹剧出名。


当年,两霸除了互相指控间谍活动,驱逐外交官员,闹剧的高潮是两次海洋对峙,第一次发生在60年代,就是著名的加勒比海对峙。那次闹得最凶,几乎酿成核大战悲剧,很多美国大妈走上街头,痛哭流涕要求肯尼迪总统让步。尽管当时苏联在航天航母等领域已经领先,但美国临危不惧,最后还是“赫光头”临阵萎缩,撤销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的计划。


说到底,两营对峙,只要不擦枪走火,即便“误炸撞机“,都可视为”闹剧“,因此谓之曰”冷战“。闹剧闹到最后的结果,总不免以悲剧喜剧落幕。君不见,美苏闹剧的结局,就是一边厢闹了个《苏东坡》哭啼啼,一边厢闹了个《星条旗永不落》的《西风烈》。


而今,习大爷的结论还是”走俄国人的路“,那么闹剧又要重头开始,当年《误炸》与《撞机》都是重头戏,今次《击沉沈阳号》看来属于《误炸》的续集,诸位看官,层出不穷的闹剧最后将如何落幕呢,敬请下周留意。


下面附了些天朝网民的评论,搅得也蛮有点意思。



马特fan 21小时之前

[第10集] 这集的剧情从天朝介入开始就是在扯淡了,你家的航母会孤零零没任何护卫就跑地中海那么远地方去?这种攻击就是宣战,这种大事不通过声音及图像验证是否总统本人光凭密码就把鱼雷fire 了?这要是在咱们天朝,会分分钟被伪装成亲朋好友的骗子骗成穷光蛋! 3 有用 0回应

我望

我望 21小时之前

[第10集] 终于他娘的把我朝天下无敌威风凛凛金光闪闪的航母打爆了,接下来的一季是要演割地赔款吗 ? 然后再下一季是美帝带领各族淫民建设新中国么 ? 好兴奋好期待... 4 有用 0回应

zmzy

zmzy 21小时之前

[第10集] 天朝航母第一艘叫辽宁号,以后也会以省命名,如福建号之类的。沈阳号,这样的城市名,用于命名主战的驱逐舰。。。。。护卫舰会用更小的城市,比如芜湖号之类。


这个成,目的挑起世界大战,可以有更深的背景,可以再拍一季。 1 有用 0回应

zhaorui

zhaorui 21小时之前

[第10集] 终于把新仇旧恨都集合起来了;鱼雷沈阳号的时候还是感叹美剧的编剧真敢写 2 有用 0回应

> 查看全部分集短评(333)

787人想看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swang2000&aid=1491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