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6/04 19:33:05瀏覽633|回應0|推薦0 | |
前言 啟動你的逆齡計畫吧! 工作、和待辦事項,在舊金山的露天咖啡館啜飲熱咖啡。 接踵而來的是鼻竇炎。明明輪到她前夫該去接孩子,但他常常故意忘記。 凱拉在投資公司工作,老闆脾氣很壞,常在同事面前指責她。半夜, 她躺在床上時,有時心臟狂跳。雖然一下子就過了,她卻憂心忡忡, 徹夜難眠。她告訴自己,也許這是壓力造成的,她還年輕,不會是心臟病吧? 凱拉說得沒錯。晨光中的她,面容憔悴。她小心翼翼拿起咖啡杯, 好像頸肩很痛似的。但麗莎眼眸明清、皮膚透亮,渾身充滿活力, 可輕鬆應付忙碌的一天。她覺得身體舒暢。其實麗莎並不在意自己的年齡, 只願智慧能隨著歲月的累積而增長。 要是你能透視到她們皮膚底,就發現兩人的差距甚至要比外表大。 從實際年齡來看,凱拉和麗莎是同一年出生的,但從生理年齡來看, 凱拉卻比麗莎老了幾十歲。為什麼?麗莎可有青春永駐的祕密? 昂貴面霜?去皮膚科診所做雷射淨化美白?基因特別好? 或者比較順遂,不像凱拉年復一年為兼顧工作與家庭,蠟燭兩頭燒? 兩年前,她老公車禍喪生,因此和凱拉一樣是單親媽媽。 她手頭並不寬裕。她在一家科技新創公司上班,公司財務岌岌可危, 不知能否撐到下一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何一個精力充沛, 另一個卻老態畢露?答案很簡單,就在這兩個女人身體細胞之中。 凱拉的細胞老化得很快,因此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來得大, 不久將被各種老年疾病與功能失調纏上。反之,麗莎的細胞仍可不斷再生, 因此可以愈活愈年輕。為什麼人老化的速率各有不同? 精神矍鑠,有些人卻未老先衰,一身病痛、筋疲力竭、腦筋混沌? 你可從書裡的圖表看出這兩者的不同: 在這段期間,她過著健康、無病無痛的生活;但是到了五十歲出頭, 白色部分漸漸變成灰色;到七十歲,則變成了黑色, 亦即代表她已進入生命的另一個階段:抱病壽命 diseasespan。 關節炎、免疫系統脆弱、糖尿病、癌症、肺部疾病等,皮膚粗糙、鬆弛、 暗沉,頭髮變得稀疏、毛囊萎縮。更糟的是,老化疾病往往是多病共存 multi-morbidity,同時罹患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慢性疾病,不會只有一種。 因此凱拉不只是免疫系統較弱,還有關節疼痛,也出現心臟病早期徵兆。 有些人會因老化疾病而急速奔向生命的終點,另外一些人雖然還活著, 但多病纏身,只是苟延殘喘。以現代人的標準來看,五十歲正值壯年, 應該容光煥發、身強體健。但五十出頭的凱拉已漸漸進入抱病壽命。 凱拉或許會直白的說:她老了。麗莎則截然不同。 年齡漸增,她的健康壽命還很長遠,直到八十幾歲─也就是「古稀之年」, 她才有力不從心感。儘管麗莎也步入抱病壽命,然而直到她壽終正寢之前, 這段期間已壓縮得很短,只有短短幾年。縱觀一生, 麗莎不但長壽,而且健康、有活力,可享受豐富的人生。 生活方式會影響健康。雖然我們認為這是一種現代觀點, 其實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已有真實例證。公元前四百多年前, 中國春秋時代楚國的伍子胥,因其父遭到誣陷,不得不出奔吳國。 過昭關時,因前有江水、後有追兵,他輾轉反側,寢不能寐,直至天明。 年輕的他滿頭青絲竟在一夕之間急白了頭。 伍子胥一夜白髮的故事流傳千古。顯然這種提早老化的現象是壓力造成的。 話說回來,原本年輕英挺、髮絲烏黑的伍子胥, 因這頭白髮得以偽裝成一老翁,順利過關。可見變老也有好處。 今天,有很多人認為後天要比先天來得重要──你天生如何無所謂, 是否擁有良好生活習慣才重要。因此後天論者會這麼解釋凱拉為何老得快: 未來會如何,在我們出生之前已記錄在染色體中。後天決定論者比較樂觀, 認為早衰可避免,然而也比較喜歡批評人:如果凱拉老得快,都怪她自己。 其實先天和後天、基因和環境都一樣重要,更重要的是先天/基因與後天/ 環境的交互作用。麗莎保持青春、凱拉老得快,差別在於基因、人際關係、 環境、生活方式和命運。這些因素很複雜的產生了交互作用, 特別是人對命運的安排如何反應更影響深遠。例如你天生帶一組特別基因, 但你的生活方式會影響這組基因如何表現,使之變得活躍或加以抑制。 研究肥胖的專家布雷 George Bray 言:基因把子彈上膛, 環境扣下扳機。這種說法不只適用於肥胖,大多數的疾病也是如此。 以及細胞早衰在全身造成何種破壞。也告訴你,這種破壞不但可以避免, 甚至可以逆轉。我們將深入遺傳物質染色體。染色體末端的「端粒」 telomere 是由簡單重複、非編碼的DNA序列組成。端粒就像保護套, 可保護染色體的完整性,讓染色體達到完全複製,維持細胞功能正常運作。 就會失去保護染色體的作用,細胞將停止生長,進入老化期或走向凋亡。 因此細胞老化速率取決於端粒。端粒消磨殆盡之日就是細胞命歸黃泉之時。 然而,我們研究實驗室有個重大發現:端粒可以延長─證明老化可以加速、 減緩、甚至可能逆轉的動態過程。世界上其他實驗室也有同樣的研究結果。 長久以來,我們都認為老化就像溜滑梯,人將無可避免的滑向衰亡。 當然,人都會變老,但是老化也有快慢之別,關鍵就在細胞的健康。 伊莉莎白布雷克本,是分子生物學家,而伊麗莎艾波則是健康心理學家。 布雷克本恩畢生致力於端粒研究,她的研究使人對老化及相關疾病 有了全新了解。艾波則一直專注心理壓力,她發現心理壓力對行為、 生理和健康會造成破壞,同時也研究如何逆轉這樣的效應。我們兩人 從15年前開始合作,希望能用全新的角度探究人類心靈和身體的關係。 我們發現,端粒不只是會執行遺傳指令,還會聽從你的指示。 這點教我們吃驚,也讓全世界的科學社群嘖嘖稱奇。其實, 你的生活方式等同於對你的端粒下令,讓你細胞老化得更快或慢一點。 你吃的食物、你對情感衝擊的反應、你的運動量、兒時是否在壓力下成長, 甚至你是否活在一個人人相互信賴、讓你有安全感的地區等, 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你的端粒,進而使你早衰或不易變老。 簡而言之,要延長健康壽命,關鍵就是促成健康的細胞再生。 端粒如何使我們感覺自己衰老,又如何使我們保持年輕健康? 在這篇〈前言〉,我們提出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人老化的速率不同, 有的人老得快、有的人老得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細胞早衰。 現在,我們要探討的是:細胞早衰的原因為何?且讓我們用鞋帶來做比喻。 鞋帶兩頭尖端有小小的塑膠箍!有了這塑膠箍,鞋帶頭的線就不會散了。 現在像染色體就像鞋帶。端粒就像鞋帶尖端的塑膠箍,長度用鹼基對 base pair 來衡量。染色體的尖端有了端粒的保護,遺傳物質就不會受損, 染色體因而可保持完整、達到完全複製,以維持細胞功能正常運作。 端粒正有如對抗老化的小塑膠箍。但端粒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短。 鞋帶尖端磨損太嚴重,你可把鞋帶丟掉。端粒變太短,細胞就不能再分裂。 你的基因會影響你的端粒,包括出生時端粒的長度、以及端粒衰壞的速率。 但我們有個好消息要告訴你,根據我們的研究及全世界其他科學家的發現, 端粒的長短和強健與否,都是你可以介入與掌控的。 要善用〈逆齡實驗室〉的祕密武器 我們解釋細胞早衰的危險,利用健康的端粒,做為對抗細胞早衰的祕密武器。我們也告訴你端粒酶能使我們染色體末端的保護罩免於受損。 如何利用端粒研究的成果來強化細胞。首先,你得改變你的思考習慣, 然後透過運動、食物和睡眠習慣,來促進端粒和身體的健康。 參照〈逆齡實驗室〉的建議來執行,以避免細胞早衰。 〈逆齡實驗室〉解釋我們為何會提出這樣的建議。 你將知道如何維持細胞的健康。其實,要延長健康壽命真的不難。 希望你能從思考這樣的問題獲得樂趣:我該如何利用這健康、美好的人生? 只要你依循建議去做,你將有足夠的時間、精神和活力,想出最好的答案。 此時此刻,你就可以讓你的端粒獲得新生。 根據一項研究,如能專注在目前自己做的事情上就能延長端粒。 反之,心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端粒則會變短。 專注或冥想訓練課程確實有維持端粒健全的功效。專注是我們能夠培養的技能。 關於端粒,現在已有很多嚴謹、高水準的研究報告,發表在權威科學期刊。 世界上最好的實驗室和大學也印證這樣的研究結果無誤。 可利用這些研究結果來避免早衰的厄運。雖然這些研究結果可慢慢透過媒體, 出現在雜誌和健康網站上,但如此一來,資訊變得零碎,甚至遭到扭曲和誤解。 我們想把自己知道的與各位分享,使更多人、更多家庭免於被疾病拖垮。 疾病常侵蝕我們的心智和肉體。如果40歲、50歲、60歲,甚至年紀更大的人, 都能變得更健康,更享受人生,與人分享自己的才華,更能利用時間教養下一代、 幫助他人解決社會問題、旅行、表現藝術長才、在科技有所發現、分享人生經驗、 開拓生意或擔任明智的領導人。要延長健康壽命不難。從思考問題獲得樂趣: 我該如何利用這健康、美好的人生?啟動你的逆齡計畫吧! 逆齡實驗室 如何減少「自我威脅」的壓力 若是你感覺你的身分認同面臨考驗,也許會有強烈的威脅反應。 回想過去人生一個時間點―你扮演的角色或價值觀對你特別重要。 雖然只是寫下價值觀已發現大有幫助。 〈價值肯定〉⨠有助於減少壓力反應,用挑戰心態克服困難。 找出你的價值觀,做出更好的表現。 可刺激大腦的報償區域,緩解壓力反應。下次威來襲,就暫時靜下來, 列出最重要的事。一位母親把照顧自閉症兒子,列為人生第一要務。 讓她消除緊張,不在乎別人怎麼想。她可無視旁人眼光,設法滿足兒子需要。 她說:只要把這點想清楚,我就在一個保護泡泡當中,沒有壓力。 只要擴大肯定自我價值,就不會因事件結果出現自我認同危機。 創造一些距離感 在你自己感覺和思維部分,創造出一些空間。實驗研究以操控情感壓力反應,了解什麼因素使情感壓力反應加大或消失。發現,如果你能隔離思考和情感,就能把威脅化為正面挑戰。艾杜克與柯洛斯說,創造距離感的方式有幾種: 1️⃣語言距離法:想到即將面臨而倍感壓力時,可以用第三人稱來談論自己,把自己設想為第三人,自己變成旁觀者,不會捲入太深,不會不知如何是好。經常說〈我…我的…〉代表自我聚焦,較易出現負面情感。以第三人稱思考,比較不會有受威脅感覺、生出焦慮或恥辱,比較不會反芻。這樣比較能在壓力下完成任務,在別人的眼中看來,比較有自信。 2️⃣時間距離法:如果是下一刻即將發生的事,你會出現比較大的情緒反應。若是把眼光放在長遠的未來,情緒反應就不會那麼大。下次你可以問自己:「十年後這件事仍對我有影響嗎?」問自己這問題,比較會面對挑戰的想法。如果了解壓力事件只是一時的,就能很快想通,比較不會跟自己過不去。 3️⃣視覺距離法:在事件過後,你可利用視覺距離法技巧,來面對威脅反應。如果你經歷某挫折事件,心裡很難受,可利用視覺距離法幫助自己過度難關。你若回想這事件,可能誘發那種難受感覺。因此必須後退,從遠遠的地方看,就像看電影一樣。用這個方式看就不會湧現同樣的情緒;而且你把距離拉大,也看得更清楚。這種距離感有助於遠離負面回憶。就是所謂的「認知解離」cognitive defusion。認知解離可立即減少大腦神經壓力反應。 也許是因為可激發大腦的反射與分析區域,而非情感區域。 請依照指示做:1️⃣閉上眼睛。回想事情發生的時間和地方,就像回到現場。2️⃣後退幾步,站遠遠的,好像你只是旁觀者,從這個角度觀看當時的事件。請注意看過去的自己。 3️⃣同時,請了解自己那時的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原因或理由為何?問自己:十年後,這個事件仍對我有影響嗎? 如果你有回溯壓力(例如在事件之後你仍有很多負面情緒,或覺得羞恥), 視覺距離策略可能特別有幫助。如果你身在壓力的當下,也可運用這個策略。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