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長雲樂集「祖父母節」特別節目
2011/08/31 20:04:27瀏覽19|回應0|推薦0

 

每年8月的第4個星期日  為祖父母節

樂集為表示慶祝  特別安排應景節目

由吉他--王榮達  小提琴--陳白螢  合音--潘淑琴  洞蕭--王子維

分別代表不同世代  對祖父母親們的尊敬與推崇

我國人口結構早已成為高齡少子女化社會,在此社會結構下「祖孫」世代間的互動應該是很親密的,然而工商社會及家庭結構改變,卻讓祖孫世代缺乏接觸的機會,形成隔閡與疏離,99由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所發表的「跨世代互動關係調查」結果亦顯示:有80.1%的祖父母可以把每個孫子女的名字記得一清二楚,但只有36.8%的孫子女清楚祖父母的名字;有39.3%的祖父母清楚記得孫子女的生日,但清楚記得祖父母生日的孫子女僅有5.8%,顯見現代祖孫關係確實有待加強

喚起國人更加重視家庭世代關係,落實傳統核心價值之家庭倫理與品德教育,彰顯祖父母對家庭社會的貢獻與重要性,鼓勵年輕世代更樂於接近長者,分享他們的生命經驗及人生智慧,以發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社會,進而達成建構無年齡歧視的社會願景,教育部首次於99829日 (星期日)發起我國的第一屆「祖父母節」,爾後則固定於每年8月的第4個星期日慶祝該節日(100年度為828日 )。

 

我國祖父母節的由來及意涵之闡述

家庭是社會穩定力量的來源,倫理則是家庭和諧不可或缺的條件。在現代社會中,祖父母在家庭中的功能日益顯著,成為家庭倫理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如今,我們必須正視祖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與地位,所謂「父慈子孝」的二代家庭倫理也有待擴展與重建。從家庭教育的觀點而言,如何建立一個良好的跨世代互動關係,在現代社會的家庭結構變遷下,益顯其重要性。

一、當前社會面臨的課題

(一)高齡社會中家庭型態改變,祖父母角色重要性增加

我國人口結構已成為高齡少子女化社會,依據內政部99年底最新統計,臺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248萬人,占總人口10.74%,預估114年將達到20.1%479萬人,成為「超高齡社會」。由於平均餘命延長與少子女化的緣故,世代數多而各代人數少的「荳竿(beanpole )」家庭結構也愈來愈增加,此種轉變意味家庭組織與家人關係亦將異於往昔依據教育部98年度調查,國人初為祖父母的平均年齡為53歲,若以民國98年臺灣民眾的平均壽命78.97歲來看,「為人祖父母」時間可長達將近26年,再加上國人經濟、健康狀況均較以往良好,祖父母角色不僅影響個體老年生活的適應,同時亦是家庭中重要的支持來源,更成為個人生命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事件

(二)祖孫關係疏離,亟待強化世代互動,以促進家庭凝聚

近年來,因為社會結構及商業的發達,臺灣的家庭型態逐漸改變。夫婦家庭及核心家庭急遽增加,傳統的折衷家庭及擴展家庭之組成形式逐漸式微,孩子與祖父母互動的機會減少,相對缺乏從小培養孩子親老及敬老之品格。

依據本部97年度首度針對祖孫互動關係進行全國抽樣調查,發現有67.7%的祖孫不同住,且不同住中有51.2%電話聯繫亦少之。98年度再調查發現,高達73.8%的青少年,在年幼時是由祖父母照顧長大,但卻有15%的祖父母在過去一年內與孫子女之間很少互動。顯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祖父母雖被賦予照顧者的功能性角色,但當照顧角色不再,孫子女對於祖父母的互動就逐漸降低,故祖孫關係亟待透過教育加強化,並提昇家庭的世代凝聚力。

(三)透過尊親敬老活動,扭轉年齡歧視偏見

一般人對於老人的認知常不知覺地存在刻板印象或年齡歧視,將老人視為貧苦、疾病、失能、依賴的同義詞,甚至是社會問題的符號。教育部97年所進行之全國調查之研究發現:家庭是建立代間互動的基礎,與祖父母互動更是年輕世代與老人互動的重要經驗,祖父母與孫子女互動越多(非僅同住),年輕世代對於老人的態度愈正向。因此,祖父母可說是年輕世代認識老化歷程與悅納老年世代的「第一位老師」,祖孫互動是扭轉年輕世代的年齡歧視偏見之關鍵,因此透過祖孫世代教育及活動的倡導,將有助於建立一個對老人親善及無年齡歧視的社會環境。

二、我國「祖父母節」之由來

(一)緣起

我國人口結構早已成為高齡少子女化社會,在此社會結構下「祖孫」世代間的互動應該是很親密的,然而工商社會及家庭結構改變,卻讓祖孫世代缺乏接觸的機會,形成隔閡與疏離,99由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所發表的「跨世代互動關係調查」結果亦顯示:有80.1%的祖父母可以把每個孫子女的名字記得一清二楚,但只有36.8%的孫子女清楚祖父母的名字;有39.3%的祖父母清楚記得孫子女的生日,但清楚記得祖父母生日的孫子女僅有5.8%,顯見現代祖孫關係確實有待加強

喚起國人更加重視家庭世代關係,落實傳統核心價值之家庭倫理與品德教育,彰顯祖父母對家庭社會的貢獻與重要性,鼓勵年輕世代更樂於接近長者,分享他們的生命經驗及人生智慧,以發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社會,進而達成建構無年齡歧視的社會願景,本部首次於99829日 (星期日)發起我國的第一屆「祖父母節」,爾後則固定於每年8月的第4個星期日慶祝該節日(100年度為828日 )。

(二)主要理念及意涵

1.倡導正向老化態度

國內高齡人口逐漸超越青壯年人口,為扭轉老人是社會資產而非負擔之社會印象,本節日之施行,倡導家庭文化傳承延續,強調祖父母是聯繫家庭和社會的根本元素,彰顯祖父母是社會文化重要資產,喚起民眾對國內人口高齡化之重視,讓社會了解「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以教育的方式讓國民具備正確的老化觀念,消除年齡歧視,建立一個對老人親善及無年齡歧視的社會環境,進而迎接邁入高齡社會的各種挑戰。

2.促進家庭世代傳承

就年輕世代而言,祖父母的人生智慧與生命經驗,是承襲家庭的傳統,更是社會文化的重要資產,透過學校及社區推動世代之間的課程及活動,不僅讓祖父母得以展現人生智慧經驗,更讓孫子女藉由與祖父母的互動,建立世代互信、互動及互惠的學習關係。以期打破現代社會中,多數年輕父母僅將祖父母視為「孫子女的照顧者」之替代角色刻板印象,達到家人關係和諧之目的。

3.建立悅納老人的和諧社會

家庭是最基本的世代互動場所,而與祖父母互動更是年輕世代與老人互動的重要經驗,祖父母可說是孫子女認識老化歷程與悅納老年世代的重要關鍵,透過各種祖孫代間教育活動的規劃,建立對「老人」、「老化」的正向態度,扭轉年齡歧視偏見,以「教育」搭起世代的橋樑,進而建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

 

(三)推動主軸

祖父母節最大的意義在於促進世代傳承,讓孫子女了解祖父母對於家庭的意義。因此,推動主軸以「感恩」、「傳承」為主

(四)願景

「孝親尊長」、「敬老尊賢」是中華文化延續數千年的傳統價值與美德,教育部冀望藉由教育的管道與推動,發起及訂定「祖父母節」,讓國民從小培養此美德,喚起民眾重視目前逐漸式微的家庭世代關係。並以「教育」搭起世代橋樑,透過祖父母連結傳統與創新,讓年輕世代認識老化、悅納老人,也讓祖父母在晚年生活與家人更親密,使我們社會上每位長者都能讓年輕世代更樂於接近,達成建構無年齡歧視的社會願景

三、國外「祖父母節」的推動經驗

美國在1973年由西維吉尼亞州長Arch Moore宣布527日 為該州的祖父母節日,此為美國史上第一個宣布「祖父母節」的洲,在1978年卡特總統簽署通過立法「國家祖父母節(National Grandparents Day」,以勞工節(91日 )後的第一個星期日為「祖父母節」。設立此節日之目的為:對祖父母表示敬意,並給予孫輩表達感情的機會,幫助孩子感受及學習祖父母的力量、知識和經驗。

葡萄牙政府在2003522議會中通過立法議案,將726日 定為國家「祖父母日」,強調祖父母是聯繫家庭和社會的根本元素,他們在傳播智慧與經驗以及穩定不同世代的關係有不可替代的力量,鼓勵全國民眾於「祖父母日」與祖父母在一起,發揚敬老愛老之優良風氣。葡萄牙議會還要求根除在家庭內歧視和虐待老人的惡劣現象,並抨擊一些人於節慶假日出遊而把老人送往養老院的做法。在街上和商場,726日 到處可見到一家三代人一起散步或購物的祥和情景。

新加坡政府於1979年將每年11月的第三個星期列為樂齡週(新加坡以「樂齡人士」稱呼「老人」),表揚樂齡人士對社會發展付出的貢獻,同時也宣揚敬愛樂齡長者的理念。1999年起,則將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天訂為「祖父母日」,舉辦系列的活動讓樂齡人士以及家人同樂。

 

以上節錄於教育部網址:http://grands2010.tanghulu.org/index.html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