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6/06 15:10:28瀏覽658|回應0|推薦1 | |
人類行為:殺手本能隨著進化的過程,人類已不再使用殺戮作為達到目的的工具
一九八六年的「塞維爾暴力聲明」指出:「如果說,我們從動物的祖先遺傳了製造戰爭的傾向……戰爭或任何暴力行為,皆是基因設定的人類原始行為……人類有『暴力大腦』,這在科學上來說是不正確的。」他們所對抗的是悲觀的論點:暴力、戰爭是人類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一派科學家指出,理解反社會行為的面相,必須涵蓋大腦、基因、進化及社會背景研究;而另一派則爭論,如果殺戮是人類進化的結果,那麼,在正確環境下,人類似乎也可以不用殺戮。《兇案》一書的出版,也成為新領域的基礎:進化心理學。作者提供的進化觀點與塞維爾聲明相反:人類的大腦和心靈有暴力傾向,殺戮並不是進化過程中的選擇,而是經過評估後,為了達成其他目標的副產品。 進化心理學家認為,大多數的致命暴力來自男性,這是因為在地位、財富和性伴侶方面,男性比女性面對更激烈的競爭。雖然女性也必須面對競爭,但代價較高,比較不容易做同樣的選擇。經歷憤怒時,男性和女性的相異之處在於,女性比較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因此較能夠制止暴力衝動。 不過,抑制情緒的腦部神經迴路機能不良,才是暴力的重要因素。一項研究指出,殺人犯的前額葉皮質區測量到的活動比一般人少,顯示他們無法調節情緒。前額腦區底部負責管理、決定和調節情緒,它的大小也和暴力行為有關。另一項研究指出,殺戮行為和遵守道德規範的能力有關,而理解道德判斷的能力又和打破道德規範後隨之而來的情緒有關。暴力的人在做道德判斷時,他們的前額葉皮質區和杏仁核有不正常的現象,可能是將道德感覺詮釋成抑制行為的機制。 人類並不是唯一有戰爭的動物,科學家發現坦尚尼亞的黑猩猩也有集體的暴力行為,藉以取得較大版圖、較多的食物、更快的繁衍。在人類身上,道德規範可能因為其他因素受到抑制:意識形態、宣傳、詆毀他群可加深敵我意識,因而接受殺戮的許可,甚至將之正當化。 由於團結對付外敵力量較大,因此人類群體內的「利他主義」往往和戰爭同時進化。據估計,如果二十世紀的戰爭死傷人數相當於典型部落社會時期,死亡人數會是二十億,而非一億。對於降低的死亡率,科學家歸因於生活情境和前景上不平等的改善。換言之,隨著進化的過程,資源更加豐沛、衝突減少,人類已不再使用殺戮作為達到目的的工具。 過去使用殺戮工具的大多是社會精英,但隨著現代歷史發展,精英逐漸發現經濟狀況的改善反而更容易成功,因而捨棄了暴力行為。司法系統也成為助力之一,多了解決爭議的方法,使殺戮的代價變高。 人類也許真的擁有塞維爾聲明中所言的「暴力大腦」,但是,進化過程也賦予了人類道德觀。道德和暴力的複雜關係,也許是未來研究的重要課題。進化並不是宿命,但了解進化過程可能幫助維持和平。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