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陀與瑜伽的關係
2020/08/08 15:24:12瀏覽243|回應0|推薦0
佛陀與瑜伽的關係

2016-05-11 由 瑜伽人 發表于文化

有人認為,在原始佛教時期,佛教受古奧義書中的「禪定思想」是無疑的。

在佛陀求道過程中曾師事瑜伽的先行者阿邏羅•迦羅摩和鄔陀迦•羅摩子,佛陀從他學禪定,早期佛教所提出的四諦和三十七道品,許多是在定的基礎上來闡發的。

其實早在釋迦牟尼佛創之佛教之前,瑜伽作為一種古老的哲學體系,就在印度源遠流長了,它對釋迦牟尼悟道傳法產生了積極影響,反過來釋迦牟尼佛又對瑜伽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印度最新的考古發現瑜伽有將近八千年的歷史,瑜伽是先古人類智慧的結晶。從歷史上記載,瑜伽被整合到印度的三大宗教中:佛教、印度教,耆那教。

嚴格說瑜伽不是宗教,是共法,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方法。

瑜伽(YOga)一詞由印度梵文詞根YUJ衍生而來,最初原意是「駕馭牛馬」,又指「連結、結合」的意思,從遙遠的古代起,瑜伽就代表為幫助人們達到最高目的而進行的某些實踐和修煉。在古聖賢帕坦迦利所著的《瑜伽經》中,準確定義為—調伏自心(也譯為對心的控制)。

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誕生了兩位偉大的瑜伽成就者,一位是眾所皆知的佛陀,另一位是印度傳統的耆那教派的始祖大雄。

釋迦牟尼佛誕生時正是印度的瑜伽教派興盛的時期,他初修之時,就跟隨當時的兩位瑜伽大師阿邏•迦羅摩和郁陀迦•羅摩子修煉瑜伽、學習《吠陀經》和《奧義書》,學習瑜伽禪定,以此找到解脫的途徑。他學修「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都獲得成就。但釋迦牟尼發現這兩種「定」都不能達到瑜伽最完美的境界,「我是誰」仍沒有得到答案。


這時,印度已經沒有釋迦牟尼可尊為師的人了,所以他便棄習瑜伽修了6年的瑜伽苦行,其嚴格程度超過所有人,但這樣做並沒有能開悟反而讓他身心衰弱。於是覺得苦行也非正道,便放棄苦行。

根據記載,釋迦牟尼偶然想起自己7歲那年在田埂上打坐的事,他在田埂上打坐時,「不擾慮過去,不幻想未來,只是一心一意活在現在」。他想這或許是通向無上菩提的道路,所以他來到佛陀伽耶(今名)的一棵菩提樹下靜坐冥想。背向樹,面向東,以八抱吉祥草鋪成座位,抱著「若這樣做不能得正覺,則我血干肉枯」的大決心,以般若智慧觀照宇宙人生的緣起本心,這樣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當東方閃出晶亮的啟明星,黑暗漸漸退去,光明湧現面前,釋迦牟尼終於達到了完美境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佛陀。

從釋迦牟尼佛成道的經歷看,佛陀如果沒有當年瑜伽禪定修行基礎,不可能在短短四十九天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說佛陀是在古印度傳統的瑜伽禪思冥想基礎上創立了佛陀思想,佛教採用瑜伽始於佛陀。

但是釋迦牟尼佛不以瑜伽為達到解脫的唯一方法,他認為要配合戒和慧,要有正見,光有瑜伽修行是不徹底的。

佛陀的智慧正見把瑜伽發揮到了一個極限的巔峰。佛陀關於瑜伽的閘述(記錄在佛教經論中)比帕坦迦利的《瑜伽經》更加系統和精深。儘管如此,從佛教在印度創立之初開始直到衰落的歷史看,其禪定學說和教法始終是在印度各派瑜伽學的相互影響中發展的。

所以當我們學習帕坦迦利的《瑜伽經》及其創立的王瑜伽時,對其中關於「持戒」和「內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持戒」包括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貪婪」,「內製」包括「純凈、滿足、克己、自我學習、敬奉神明」,這裡有佛陀所宣講的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的影子,很明顯在佛陀後四個世紀誕生的帕坦迦利在寫《瑜伽經》時肯定受到佛陀「八正道」思想的影響。

而且王瑜伽的八支修行方法「持戒、內製、體位法、調息、制感、專注、冥想、入定(三摩地、三昧)」也藉助了佛陀宣揚的戒而後能定的修持方向,但佛陀顯然站得更高,站在智慧之巔,在戒定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定而後能慧,佛教的定學顯然多了空性智慧的成分,所以說佛教的定學是印度瑜伽諸派系中最系統最精深的一大家。

從釋迦牟尼佛證道成佛、宣傳佛法、建立佛教僧團組織的歷史過程看,釋迦牟尼佛傳法中有相當瑜伽修行的成分。

佛教的禪修,從佛陀住世時就以「牧牛」來譬喻調和身心的修行要領,《阿含經》中就有牧牛十二法,《大智度論》中有牧牛十一事,都是借譬喻的方法,使修行者領會調心,並降伏其心。

《佛遺教經》里說:譬如放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從這裡我們自然會聯想到瑜伽的原意「駕馭牛馬」以及帕坦迦利對瑜伽的定義,所以當代不少修習者常把禪修和瑜伽等同起來。

提示:佛陀和瑜伽的關係,不是簡單的一些話能講解清楚的,這裡簡短的說說,以正視聽。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r9kb6r.html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iveman&aid=1479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