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5/03 16:08:46瀏覽4933|回應10|推薦70 | |
若說由原著改編的電影必須減少情節以符合時間限制, 那麼由原著改編的日劇則可鉅細靡遺地鋪陳劇情甚或潤色補強原著疏忽之處. 砂之器是日本社會寫實派推理小說家松本清張的著作, 許久之前看過原著, 詳細情節已經記不清了! 隱約記得故事男主角的父親因痲瘋病遭全村民眾排斥, 父子二人只好四處流浪, 主角後來改名換姓成為前衛作曲家, 卻殺害前來相認的長輩. 故事對於當時社會普遍排斥痲瘋病患的現象提出強烈抨擊與批判.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0%82%E4%B9%8B%E5%99%A8&variant=zh-hant 砂之器在 2004年再次被改編成日劇, 情節著重於男主角的內心爭戰, 在過去與現實壓迫之間不斷掙扎, 劇中男主角一家三口因故遭全村以"村八分"處份, 甚至母親病危時, 村民也見死不救, 父親一怒之下放火燒村, 造成三十人死亡的悲劇之後, 攜帶幼子展開逃亡生涯. "村八分"的內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91%E5%85%AB%E5%88%86&variant=zh-hant 原著批判日本社會對於痲瘋病人的無情排斥, 改編後的日劇敘述無故不被社會接受的小眾同樣遭遇殘忍無理對待. 在長期壓抑後的反抗力量足以牽連許多無辜走向自我毀滅. 中居正廣在劇中飾演作曲家, 依照自己一生無法掙脫的命運枷鎖於劇終完成"宿命鋼琴協奏曲". 主角自小跟隨父親四處輾轉流浪, 受人欺壓, 父親自首後暫時安定下來, 卻被發現是逃犯的孩子, 於是再度飽受欺凌.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冒用好友的姓名, 從此一帆風順, 達成學習音樂作曲的夢想. 功成名就的一刻, 曾有恩於他父子的長輩前來相尋, 爲了掙脫如影隨形的過去, 他以慘忍手法殺害舊識長輩, 因為自己真實身份見不得光. 劇中不斷出現父子流浪情境, 日劇習慣做這類重播鏡頭以加強觀眾的情感印象, 也可能日劇多是每週播出一集, 需要提醒觀眾一些重點情節吧?! 中居正廣在劇中黑眼圈可比五十元硬幣! 足以詮釋殺人之後的作曲家夜夜難眠, 反覆悔恨. 中居以這部戲獲得第四十屆日劇學院以及第七屆日劇大賞的最佳男主角獎, 飾演刑警的渡邊謙獲得最佳男配角獎. 在 SMAP當中被戲稱為音痴的中居, 在劇中有模有樣的彈鋼琴飾演作曲家, 非常不容易! 配樂"千住明"編寫的"宿命鋼琴協奏曲", 而這首協奏曲實際上則是菅野光亮在1974年電影版由音樂監督芥川也寸志協力完成, 千住明於2004年電視版完成編曲. 在砂之器最後一集全曲演出, 幾乎沒有對白, 完全以音樂與不堪回首的回憶相互輝映.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83%E4%BD%8F%E6%98%8E&variant=zh-hant 日本殺人者判死刑. 最近國內又再重提"廢除死刑". 一位外籍友人表示: 因常有冤獄, 死刑一判就沒有迴轉餘地. But everyone deserves a second chance! 所以許多西方國家基於人道立場而廢除死刑. 對於死刑, 我的看法也很兩難! 若廢除, 被害者親屬又將情何以堪? 但是不廢除死刑, 以現今冤獄的數量, 很有可能抓錯判錯, 讓真兇依然逍遙法外! 死者更難以瞑目啊! 還有真正的問題所在: Does everyone deserve a second chance?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