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先進篇,子路問:『聽到事理,可以立刻去做嗎?』(聞斯行諸?)
子曰:『尚有父兄在,怎麼可以呢?』(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也問:『聽到事理,可以立刻去做嗎?』(聞斯行諸?)
子曰:『立刻去做。』(聞斯行之。)
公西華在旁邊聽糊塗了,問孔子為什麼沒有標準答案?(由也問聞斯行諸)
子曰:『冉有做事慢,所以催促他快去做;子路太性急,所以讓他緩一緩。』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這既是因材施教,知人善任的
領導藝術,也是對症下藥。
佛教的佛祖 釋迦牟尼佛也碰過同樣的事。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問他,為什麼同一個問題,早上來問的人,跟傍晚來問的人
,得到的卻是不同的答案呢?聽說,佛陀指著太陽說:『早上的太陽和下午的太
陽,位置也不一樣啊!』。
所以上述兩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今社會倫理道德淪陷,家庭破碎,企業倫理
弊病叢生。專家、學者,管理大師、宗教家、政治領袖無不尋覓道德良知之根本本質及解救之道。但是始終就是不知以何為道德良知之依歸,想拿儒家文化思想來闡揚,可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因為容易被誤會是五千年的八股文化、傳統的舊思維。但是「食古不化」的冬烘先生越來越多,還是找不到解救方法。西方的現代觀、科技觀、哲學觀還有許多的管理學說,至今可以說是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的學說。只有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才能解救當今社會亂象、家庭破碎、企業倫理弊病,因為沒有解救當今社會弊端的標準答案,這個答案就是答案,「此一時,彼一時也。」難道不是嗎?食古未必不化,不化的吃什麼都不化。。食今也不化。因此提出儒道觀點,來與專家、學者共同確認儒家的綱常文化,是可以解決企業的倫理與道德問題的。
所謂「食古不化」註釋:意思是多讀古書,而不善於應用,有如飲食之不能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