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別人的成就,應立志學習; 看見別人的苦難,應設法幫助。
過去日本有一位大企業家,在他尚未成功之前,是一個貧窮的學生。他從小學到大學畢業,一直都過著苦學清寒的日子,因此在大學畢業之前,他有一個心願:就 是參加畢業旅行。為了這三天的畢業旅行,他辛苦地打工以湊足旅費;而家境較為富裕的同學,都準備了豐富的食物以及充足的旅費。 當 時日本的火車車廂分成三種等級,一等車廂有著舒適的座位,而三等車廂則是早到的有座位,晚到的只有站著;這位學生就是坐三等車廂。當他抵達時已經沒有座 位,同時車上非常擁擠,連轉身的餘地都沒有。當車子抵達中途站時,有人叫賣便當,他好不容易擠到窗口買了個便當,卻連吃便當的空間也沒有。
火車又繼續向前行駛,到了下一個車站時,火車預備停留五分鐘。由於在車廂內站得好辛苦,他就想利用這個時間下車走走,舒展一下筋骨,順便吃便當。當他循 著車廂往前走,到一等車廂前,看到該車廂的乘客非但座位舒適,悠哉悠哉地吃著便當,甚至還喝著啤酒。頓時,他怒火高漲,恨不得將車上的人抓下來,自己坐上 一等車廂。
結束了三天的旅程之後,他回到當初買便當的地點。因為他的同學在該地的山上有一座工寮,邀請他一起去休息。他們到了山 頂上的工寮後,便坐下來休息、喝茶。由山上往下望,視野十分遼闊。當他看到火車路過該地時,剎那間發覺:原來這一列火車竟然如此渺小,而自己也只不過是其 中的一小分子而已。
他心想「三天前,我因為內心極不平衡,在該地還差點打人;現在從這裡往下看,對三天前的我真是感到可憐、可憫啊!不僅憐憫自己,就連坐在一等車廂的人都值得憐憫。人生只不過是宇宙間非常渺小的微粒,實在微不足道,凡事何必太計較呢?」 於是他發願:只要有成功的一天,他一定要拿出憐憫心,照顧所有的員工,並用愛的教育來輔導最低階層的員工。因為他感受到愈是低階層的員工,心裡愈是不平 衡。因此在成功之後,他經常鼓勵高階層的幹部要拿出憐憫心來對待低階層的員工,教育他們能提起自我的信心來尊崇上面的人,而達到上愛下敬;能夠這樣,人生 就能拉成一條水平線。
所以他雖然身為社長,仍然常常與員工們相處在一起,以身作則。當他需要員工為他工作時,一定謙和地說聲「請」字;員工們如有不懂之處要請教上司,也一定禮貌地懇請幫忙。「請」、「謝謝」在員工之間便成了感情交流的橋樑,使彼此相處非常和諧。
後來,他也成為一個佛教徒,是佛法中的大護法。每當他現身說法時,就會拿出他過去的故事來說給大家聽。他說,他深深體會到佛陀的境界,就像當初他站在山 頂上看下面的眾生一樣。他覺得這個世間沒有什麼好計較的,什麼都看得開、看得透徹,一切形象就是這麼明顯。他將凡夫心,當作是當初他在車站看到一等車廂時 的心境,看到別人的成就便無法忍受,這就是凡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