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環保阿嬤巡迴環河北路堤外及社子風光*
2020/02/25 11:30:46瀏覽1025|回應1|推薦26

環保阿嬤的弟妹兒女都是就讀社子國民小學 

弟弟是台大昆蟲博士 二妹是師範大學畢業  小妹政大經濟學士 

讀書不一定要讀明星學校 我們的小孩都沒讀幼稚園也沒補習

唐玉書也是就讀社子國小、重慶國中、中山女高、台大、政大、北京

 

臺北市士林區社子國民小學[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合併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校內的永平福德宮

臺北市士林區社子國民小學
地址
臺北市士林區延平北路6段308號
詳細資訊
其它名稱Taipei Municipal SheZi Elementary School
學校類別市立國民小學
最早創辦1901( 日本明治34年)
學區中華民國臺灣臺北市士林區
校長朱榮富
年級六年制,104學年度共51班。
一年級8班 二年級8班 三年級8班
四年級8班 五年級9班 六年級10班
電話號碼(02)2812-9059、(02)2812-2505
學校網址http://www.stps.tp.edu.tw/

臺北市士林區社子國民小學(英文:Taipei Municipal Shezi Elementary School),簡稱社子國小,位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

歷史[編輯]

草創時期[編輯]

社仔公學校[編輯]

●明治35年5月10日 社子(土名三角埔)莊長陳歡瀾先生感於地方對新教育的需求,提出設立分校請願書。

●明治35年6月20日 台北廳核准成立「八芝蘭公學校社仔分校」,校址設於芝蘭一堡社莊。

●明治36年3月30日 木造校舍竣工,面積共計四十六坪,內含教室二十坪,走廊十坪,辦公室五坪半,廁所二坪半,宿舍六坪。

●明治36年4月6日 舉行開校儀式,並定該日為創校紀念;學區除社仔莊外,尚包括崙仔頂莊和溪洲底莊。

    圖像裡可能有戶外

    社子國民學校對面,維護國旗國號 代表國家尊嚴主權

    社子國民學校對面淡水河左岸是三重/蘆洲(往前直走社子堤防外~海洋大學)

     

    社子國民學校往延平北路市區

     

     

     

     

    重陽橋左岸是三重/蘆洲

    重陽橋對岸是三重/蘆洲

    很多攝郎在此架高攝砲攝鳥/賞鳥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重陽橋左岸是三重/蘆洲

     

     

     

    社子 (臺北市)[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座標25.086913°N 121.508769°E

    社子(中華民國)
    TaipeiShiLinSubDistrictMap.png
    中華民國臺北市士林區次分區圖,最左側即為社子次分區
    表記
    漢字社仔
    白話字Siā-á
     
    臺羅拼音Siā-á

    社子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管轄的一個次分區,而「社子島」只是其中的一部份。最早開始係由基隆河淡水河交匯而成的一個沖積平原。1953年超級颱風克蒂穿越臺灣陸地期間,臺北社子地區當時發生淹水的情況,最裡面的中洲埔溪洲底等地區(後來被稱為社子島)被臺北市政府下令長期限建、禁建40年[1],使得這附近的十個里成為臺北市內少數開發緩慢的社區

    詞源[編輯]

    社子地區地名來自其核心聚落名稱「社仔」(臺羅siā-á),因該地從前為凱達格蘭族麻少翁社原住民的一個聚落,故略稱為社仔[2]。原為大浪泵洲,或稱大浪泵社

    該地區原為基隆河分流「番子溝」與大同區相隔而為獨立島嶼,故稱為「社子島」,今仍延用之。[3]

    地理現況[編輯]

    社子地區東側是基隆河,西側是淡水河,僅南端與臺北市中心在中山高速公路北側附近以陸地相連。基隆河流出臺北盆地,在社子島的尾端注入淡水河,基隆河匯入淡水河之後,南邊是士林區的社子地區、大龍峒圓山大稻埕,北邊是北投區與士林區的大部分地區。該社子地區的北端遠望可看見大屯山系、關渡大橋、觀音山。由於陸地交界處早年曾為基隆河之分流「番子溝」,當時的社子地區為實質之獨立島嶼,故至今仍習稱為「社子島」[3][4]

    該地區以西隔著淡水河作為界河,與新北市五股區蘆洲區三重區相鄰;以南與臺北市大同區以陸地相連;以東則隔著基隆河與士林區市區相鄰,社子是做為臺北市士林行政區的一部分;以北則隔著基隆河與北投區相望,分界處上有一根著名地標北投焚化廠煙囪。

    在今日的延平北路七段,早期曾設有環境清潔所,即水肥處第一隊,利用淡水河運收集臺北市區來的水肥,當做「社子島蔬菜專業區」的肥料。[5]

    歷史[編輯]

    戰前[編輯]

    1654年,荷蘭人於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中,當時的基隆河注入淡水河口在今社子地區之南,且社子地區並無沙洲[6]因此一般認為社子島之形成當在1650年代之後。[誰?]

     
    1704年,皇輿全覽圖的大浪泵社附近關係圖,中間前端小部份為社子島。指北針的方向:左下角為北方

    1694年(康熙33年),臺灣北部發生一場大地震,使得臺北盆地部份地區陷落,形成康熙臺北湖乾隆年間,隨著河沙沉積,康熙臺北湖日漸消失,在今日社子地區南部,浮現了一個稱為「浪泵洲」的沙洲[7]。但當時基隆河下遊河道與今日差異甚大,顯見其日後地形地貌有重大變化。1754年(乾隆19年)北臺灣又發生一場大地震,使得當地的沙洲再次陷落,形成一片沼澤。然因水位不深,當地向原住民承墾的漢人佃戶乃於利用乾季退潮水位下降之際,築堤圈田開墾。1758年,已形成由小河道區隔的「嗄嘮別」、「中洲」、「八仙埔」三段墾地[8]。而居住附近的麻少翁社原住民村落,則多數搬遷到較高的今天母三角埔一帶,但仍然聲稱擁有該地區的土地所有權[9]。1890年,當時繪製的《光緒圖冊淡水縣簡明總括圖冊》中,該地區已形成「社仔庄」、「浮洲庄」、「中洲庄」等聚落[10]

     
    社子於日治時代廳治時期所屬臺北廳位置,其為士林支廳下轄的區。
     
    社子島在日治時代七星郡士林街位置,社子島在這張地圖的左邊,時間在1932年。證實當時社子島是淡水河與基隆河兩河交會的一個河中島。

    1896年,日本人伊能嘉矩的調查,社仔一帶僅有7戶,18男17女麻少翁社原住民[11]。1904年,大日本帝國所繪製的臺灣堡圖中,社子地區諸沙洲已經併為一個葫蘆狀的大沙洲島,這沙洲是由兩條河流(淡水河與基隆河)之間所夾著的,因為曾經有淹水的風險,在臺北市的經濟發展史中被排除在外。最初是隔「番子溝」與今之臺北市中心相望。此時的社子的行政區在臺北廳士林支廳轄下被劃分為社仔區,地籍、戶籍劃分上則為兩個堡,芝蘭一堡轄有社子庄(胡蘆堵、頭仔渡、社仔、三角埔、後港墘)、溪洲底庄(頂仔崙、溪洲底、八卦厝、頂溪砂尾、下溪砂尾、頂福洲、下福洲);而芝蘭二堡則管理中洲埔庄(中洲埔[4])。1932年,根據大日本帝國總督府的調查研究報告顯示,社子庄附近僅餘1戶原住民,為3男1女。可以證明平埔族人在社子地區存在過[9],平埔族麻少翁社的原住民村落已經逐漸搬離此地。按1935年的統計,社子大字有常住人口4,259人(含平埔族1戶5人)[12]。1937年,橫跨基隆河的士林吊橋(一名社子吊橋)開始動工興建,1939年3月士林吊橋竣工啟用。

     
    根據1945年美軍所拍攝繪製的臺北地圖,畫面中左上角的一個角落就是社子島(淡水河東岸)

    戰後[編輯]

    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社子由臺灣省臺北縣七星區士林鎮管轄。1947年廢七星區,士林鎮改歸淡水區管轄。

    1949年8月26日,臺灣省政府將當時臺北縣淡水區所轄的士林鎮及北投鎮(今臺北市士林區及北投區)劃出成立縣級的草山管理局。1950年3月31日,政府核定公告草山改名為陽明山。1950年4月26日,草山管理局改名為陽明山管理局

    1953年超級颱風克蒂 (Kit)穿越臺灣陸地期間,社子地區當時發生淹水的情況,臺北衛戍司令黃杰中將曾下令協助整治淡水河與基隆河氾濫問題。

    1963年,葛樂禮颱風造成臺北大淹水,加上適逢大潮而造成海水倒灌,石門水庫每秒高達一萬立方公尺的水量大洩洪,社子島浸在水中三天三夜。

    1964年,興建士林堤防、社子堤防、堵仔頭堤防,永平、倫等、社子、葫蘆、後港墘等地納入堤防之內,較無颱風淹水問題,卻將福安、中洲、富安(現已改為福安、富洲兩里)三里規劃在堤外地區,變成了滯洪區。

    基隆河第一次截彎取直工程後[編輯]

    1965年4月,行政院對基隆河進行了第一次截彎取直工程,將環繞劍潭、士林的舊河道填平,並在此填平新生地上,興建「康福社區」這一批國民住宅。同時在社子島上開鑿出一條新河道,並築起防止基隆河氾濫的的堤防[13][14]

    1968年7月1日,陽明山管理局劃入已是院轄市的臺北市,全稱為「臺北市陽明山管理局」;士林區及北投區,仍由縣級行政區陽明山管理局管轄。

    限建禁建[編輯]

    1970年「士林、北投主要計畫案」公布實施,同時經濟部研擬「臺北地區防洪計畫」中,以社子島末端的地勢低窪、易遭水患、人口稀少、經濟價值低為由,把社子島末端定為「限制發展區的洪水氾濫區」,僅作為農業用地或綠地而訂下了禁建、限建的規定,停止了延平北路七、八、九段以後的一切建設許可,社子島之發展即受限制至今[15]

    1974年1月1日,中央政府移除陽明山管理局的地方行政權,勒令陽明山管理局只能負責風景區維護與管理;北投區和士林區則交由臺北市政府直接管轄。

    1974年,中山高速公路完工通車後,社子島上的農業因不敵中南部蔬菜競爭而逐漸沒落[16]

    1977年,後來深耕社子島、關渡平原等地土地仲介買賣的喬大地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籌備組織,次年正式成立。

    士林吊橋被拆除後[編輯]

    1979年,基隆河廢河道因為缺乏經費復原,而被計畫填平,進而變成道路用地。1982年開始整地,1985年整地完成後,形成現在的基河路和士商路,士林吊橋隨即遭到拆除的命運。社子地區從此變成基隆河西岸的地區,但仍隸屬於士林區。

    1987年,基隆河社子段的兩岸堤防被加高到6米,當時聲稱說是可以達抵抗20年洪水頻率的保護標準。

    1990年12月,通往臺北縣蘆洲鄉(今新北市蘆洲區)的重陽大橋完工。1991年,市政府規定可以整建原有房屋、鐵架,但切結書表明不能補償。[5]

    1995年7月,汐止五股高架橋的環河北路至五股段完工並通車。

    2002年12月24日,通往北投焚化爐、北投大業路、關渡平原的洲美快速道路完工並通車。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30917&aid=131830455

     回應文章

    夏爾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2/25 19:55
    我也很喜歡在社子騎單車,除了美景外,也有很多人文可參訪,原來阿嬤是社子人啊。
    環保阿嬤金鳳姨(g30917) 於 2020-02-26 19:32 回覆:
    是的我住延平北路五段葫蘆堵  這邊的人 是二等國民  政府不關愛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