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岡本樂分享 高齡車禍頻繁!失智協會推輔助手冊
2018/12/06 14:54:54瀏覽11|回應0|推薦0
今天要再來顛覆一個一般人信以為真、習以為常的普通常識!人們總認為撕裂傷的傷口一定要儘快縫合,其實以個人長期擔任醫院急診室主任的經驗,鄭本岡說:「縫合絕對不是處置撕裂傷口的第一要務!」

此話怎講呢?新鮮傷口的容易誤判為容易處理的傷口,未經確認傷口乾淨就縫合後反而會感染,若輕忽傷口內污染的可能性,輕率地將新鮮傷口縫合,尤其是做過度完美的縫合,帶菌的污染物會在裡面引起發炎、促使組織腫脹,進而壓迫血管、神經,造成組織壞死,最終甚至導致必須截肢的下場!

處理傷口時,尤其是新鮮傷口,應判斷傷口是否遭受污染。遭受污染的傷口-Contaminated wound就不能立即縫合。而常見的污染傷口,如掉進農田、污水或是泥地造成的傷口,甚或任何的動物咬傷都是污染性傷口,另外就算是乾淨的器物造成的傷口,只要在空氣中暴露超過六小時也算是污染傷口,這些傷口都不能馬上縫合。必須先排除傷口的污染物,也就是清創。

當人們受到外傷,常會被緊急送到醫院急診室,但弔詭的是急診室並沒有可以進行清創的無菌環境,可以進行清創的無菌環境就是開刀房。但除非伴隨開放性骨折才有可能緊急安排開刀房,進行斷骨的接合並對開放性傷口進行清創手術。

所以鄭本岡表示,若是一般非骨折的開放性污染傷口應先處理污染物,例如以大量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並檢查是否有異物如泥沙、玻璃等殘留餘傷口中,並進行排除,隨後保持傷口開放,施以抗生素、蓋上濕紗布,觀察數日無恙後再進行縫合手術都不遲。

所以,日後遇有親友或自身因外傷到醫院急診室處理,醫師在清理傷口後沒有立即縫合時,千萬不要跟醫師吵鬧!這樣處置的醫師才是最專業的!甚至有時醫師故意不把傷口縫得很緊密,留下些許傷口開放未縫合,那也是專業的處理方式。這時應該是醫師懷疑傷口可能受污染,故意留下出口,日後讓感染的膿湯流出,以免形成組織腫脹壓迫血管、神經,造成更大的傷害。

確認沒有感染的傷口,保持開放數日後再行縫合也能完美痊癒,所以有傷口真的不要急著要求醫師快點縫合。請相信醫師的專業,先讓醫師依照專業醫療程序確認無污染,排除感染的風險,循序處理吧!

文/鄭本岡醫師

文章轉自

傷口醫生怎麼不縫好?看這篇學點常識,5種傷口馬上縫合,可能導致截肢

【台灣醒報記者李牧權台北報導】「65歲以上長者佔交通死亡事故比例中的50-60%!」隨著近年失智人口快速成長,與其相關之交通意外亦逐年增加。台灣失智症協會8日召開記者會,除呼籲交通部加強高齡駕駛駕照管理措施外,亦盼從教育與宣導入手,借鏡澳洲經驗,透過引進國際最新輔助工具「失智症與安全駕駛決策輔助手冊」(DDDA),協助失智者自主評估並做安全駕駛之決策,防治車禍意外。

根據衛生福利部106年死因統計年報,在因機動車交通事故死亡的案件中,高達4成發生在65歲以上長者;其中,不乏因失智者駕駛所造成的意外,包含失智者操作失當、衝撞民眾、誤闖國道、迷路,誤踩油門等事件。

「失智症與安全駕駛決策輔助手冊」是澳洲臥龍崗大學與澳洲交通部共同研發,有關失智症患者自行釐清其是否適合開車的一套SOP。台灣失智症協會賴德仁理事長認為,失智症因記憶、定向、判斷及視覺空間等辨識能力逐步退化,從而影響其駕駛能力,但目前台灣並沒有一套有效檢測高齡駕駛者是否適合開車或騎車的方法,因此這份輔助手冊將能有效防治車禍意外。

台灣失智症協會亦將與澳洲臥龍崗大學舉辦「失智症與安全駕駛決策輔助培訓種子營」,旨在訓練與培訓家醫科醫師或管理師,學習輔助失智者進行駕駛決策的技巧。交通部運輸研究所葉組長表示,他曾就高齡駕駛安全問題,建議交通部應該成立跟醫學有關,與醫師團體互動的諮詢會,與衛福部建立聯繫,在過程中,他們亦發現以關懷式方式作宣導的行動,比強制開車年齡更為有效。

公路總局監理組葉專員也表示,公務人員不是醫生,難以為失智症或高齡駕駛者進行是否適合繼續駕駛之鑑定與篩檢,他相信,透過目前衛福部設立的73所失智共照中心推廣輔助手冊,將有助高齡駕駛者與其家人進行自行檢查。

衛福部草屯療養院楊詠仁醫師建議,交通安全應列入失智者照護諮詢的例行項目之一。他又呼籲,交通部應建立警示系統,針對50歲以上頻密發生交通事故駕駛者,提供關懷與評估。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uaet4884x&aid=12095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