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參觀管振輝個展~T2淑珍先生(展覽時間9/8日~10/27日計45天)
2011/09/20 00:28:18瀏覽607|回應0|推薦0

市民畫廊《觀照土地的N種方式:管振輝個展》新聞資料
                                                 

【高雄訊】一生不改其志,生性耿介的管振輝,25年國稅局
、港務局朝九晚五的日子,也不曾影響他對藝術的熱衷與愛
好。繼2005年與畫友在高美館市民畫廊合展「流徙與定位」,
今年管振輝延續展出他對大地觀照以及心境轉化的創作作品,
更深層地補捉詮釋大自然的奧秘,技法運用媒材疊構過程
形塑大地本質,表現為變動中的景像或天際山川之局。
專注關照大地意象的藝術路徑,管振輝在翻轉飛騰的氛圍中
堅持著自己的畫格,呈現真確動人的藝術觀。

觀照土地的N種方式
自2000年以來,管振輝的創作大致上皆以當代自然環境、
都市文明為主題。作品大致以油畫平面展現,但在藝術家
長期不斷從事的素描手稿,更能直接透露藝術家的原創力,
本次亦可從「無盡大地系列手稿」中補捉管振輝完整階段
的探討。其畫作的疏密佈局非僅表象,而是超越一般平鋪
畫面之構圖,在疊構過程中,漸趨凝聚張力,表現他對大地
與自然的省思。
      管振輝雖然唸的是政大財稅系,但是以他克服住處無
工作室的困境,長期蟄伏在青山國小沒有冷氣又簡陋的地
下室一角,夏季還得忍受環境的酷熱、揮汗振筆創作,
無盡大地系列、城市變奏曲、碼頭追想曲、有物混成、
上善若水、山林、悸動的大地、土地的深層、砂河、
青青河上草、驚蟄、蛹之生、兩河流域、…等作品就在
管振輝不畏環境條件而在一心作畫的熱情下產生的,也
同時展露藝術家隱藏不住的才賦。
      在現代化衝擊下,管振輝反思工業衝擊下城市的流變
與孤寂感;並對傳統山水所表現的安逸寧靜、氣韻生動、
筆墨意趣作逆向性思考:材質的運用嘗試以防水塗料、
紙漿、石膏粉、壓克力漆、油彩交雜混用,以抽象、
半具象的符號表現地表、河流、土壤、漂流木、樹幹、
樹根之堅、鬆、厚、薄、粗、滑、輕、重,乾涸、荒
之微變化。就創作作品的起承轉合而言,管振輝是以
自然為開端,逐漸開展出畫面的萬象紛紜,到曲終落幕,
畫面回歸簡化沉寂,類似完成一項生態循環。
    
      以藝術層面的表現來說,管振輝著重質量兼具的繪畫
精神,呈現他不拘形式的創作風格。或許簡潔、或許繁複,
但從神秘的氛圍中,可讓人直接感受到管振輝對於土地環
境的闡釋,尤其是在季節性的氣候中大地遭受天威的肆虐
凌遲,其實在讀過管振輝的畫作後,也看到他更因天威難
測而生的敬畏、謙卑與憐憫。

揚帆主婦社T2組姊妹黃淑珍女士(管振輝夫人)和組內姊妹們
      一同參加美術館舉辦的茶會並照相留念100.09.10

觀照土地的N種方式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老子第二十三章~

緣起

捷克作曲家史麥塔納Bedřich Smetana, 1824~1884所作地形學音樂-「我的祖國」(MA VLAST),(註一),曲目由六段樂章所組成,分別描述波西米亞土地上壯闊詩性的山川原野與千年不朽的歷史神話,隨著第一樂章威瑟拉德堡Vysehrad)的岩石壘壘到第二樂章莫爾道河Vltava)的河水潺潺經過溪谷狩獵節慶傳達了對祖國的愛

鏡頭拉回台灣上空,從高空鳥瞰,中央山脈猶然層巒疊翠,海岸線依舊浪花拍岸,藍白相間,然而隨著飛機高度的降低,越發可見山坡地坎坷不平、海岸、砂丘、海灘、珊瑚礁、紅樹林等之破壞,再往城市低飛,更可看見鐵皮屋頂及水塔占據了整個天際線------。

                     創作背景資料

「台灣」- 這15世紀葡萄牙航海員口中的「福爾摩沙」,在21世紀的今天見證了土地的脆危性:

台灣地質的形成約二百五十萬年較之歐美大陸的二、三億年,其實相對年輕有高度的不穩定,地處西太平洋之斷層帶,地震、颱風不斷,再加上東北季風與西南氣流帶來之雨水沖刷著美麗而脆弱的島嶼。之所以仍然在風雨中屹立不搖,是因為中央山脈似一座屏障,擋住了風雨帶來之水氣,海拔一千八百到三千五百公尺的原始林,又適時截取了充沛的水分紮根於土地免於沙漠化的命運,以宏觀的角度而言,台灣島可謂山脈與海洋的結合的奇蹟:

就山脈而言:

一、台灣地體,從造山運動以來皆屬於高度變動,二百萬年來演變為目前3952公尺高度的過程中,是由崩塌不斷、崩解經年而完成的,由於將近4000公尺的高山將西南氣流與東北季風所蘊釀的水氣攔截,形成充沛的降雨來源,重雨壓力有若刀削斧劈,強勢切割地表,塑造出高山溪谷縱橫密布,更挾帶巨量土石流奔騰下注造就出廣大的西不平原,再因地形陡峭,地區母岩風化成土後,無法堆積而隨重力、風吹、雨淋,剝落流失,造成恆以基質岩石及一些夾縫、石隙及薄層土壤的條件長存,因而形成森林與土壤發育兩相受阻的狀態(註二)。

二、高山多而陡峭,溪流急而短促,沖積扇多粗礫,台灣共有大小河流129條,流域面積佔台灣面積之68.4%,且由於坡度大、流速急,對地表破壞力也加大(註三)。

就海岸而言:

       台灣海岸線長1139公里,西部海岸多為平原、沙洲、淺灘、潟湖、濕地。受到鹽沫、強風、海浪、潮汐的影響,生態美麗而脆弱,再加上近世以來人為力量的介入,對海岸生態衝擊更大。綜上所述,高山、林木、淺層土壤、溪流、海岸;颱風、地震、雨水,共構成這相對不穩定的島嶼,若以通俗而全盤性的一句話說明台灣環境,可以山高、坡陡、地狹、土薄、雨驟、水急、風狂、溪淺、生育立地極不穩定來形容(註四)。

創作理念

以中國水墨畫而言,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說。最後講求客觀之外境與主觀之心性天人合一說;以西方繪畫而言亦有觀察外界之理性羅輯(西方之知識論,不論是經驗主義或理性主義,其實都是建構於物我對立的基礎上)。

站在2011年台灣土地的觀點或許沒有辦法那麼講求氣韻生動,(70年代畫家席德進所畫台灣中部山區的水彩畫那種空濛而又不失凝重,確實掌握了台灣潮溼而又凝澀的氛圍),亦無法那麼的機械性與客觀。

事實上,依佛教的角度,人與外在世界均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宇宙間任何一事一物均含有此四種元素,且每一元素本質上均有內在的相對性與矛頓性,譬如地有硬/軟、粗/滑、輕/重的相對變動性;水有流動/凝滯的不同;火有冰點到沸點不同溫度的位階;風代表變動速度的差異。構造事物的因子,本身既有如此瞬息萬變的特性,形成之萬事萬物就不可能安住不動。準此以觀,靜態的觀察或純美學的探究或許無法契合此腳下所踩的大地。

直觀與轉化

  我自2000年來的創作母題,大抵均以當代自然環境、都市文明,在現代化衝擊下的景象為主:前半段大多反思工業衝擊下城市的流變與孤寂感;後半段則對傳統山水所表現的安逸寧靜、氣韻生動、筆墨意趣作逆向性思考:材質的運用嘗試以防水塗料、紙漿、石膏粉、壓克力漆、油彩交雜混用,以抽象、半具象的符號表現地表、河流、土壤、漂流木、樹幹、樹根之堅、鬆、厚、薄、粗、滑、輕、重,乾涸、荒疏等之微變化。

「外師造化」,指取材自然、不離自然、透徹觀照自然;「中得心源」,指所繪轉化自然、所呈現的不即是自然,不即不離間完成物我的相互參照。所以,就創作作品的起承轉合而言,我是以自然為開端,逐漸開展出畫面的萬象紛紜,到曲終落幕,畫面回歸簡化沉寂,類似完成一項生態循環,我的創作歷程,亦完成一階段的探討~生命的歷程,何嘗不是生滅相續、循環不已?

備註:

註一、史麥塔納在西元1874年開始創作交響詩《我的祖國》,於西元1879年完成,樂曲由六段樂章所組成,前面四段主要在描寫捷克的山川景色,後面兩段則是以胡斯戰爭為主題,發抒捷克的民族愛國心聲。後人感念史麥塔納對於捷克文化的貢獻,除了在莫爾道河畔設立了史麥塔納紀念館外,捷克政府當局也在西元1946年開始舉行第一屆的「布拉格之春音樂節」,並且選定以每年的512日史麥塔納逝世紀念日為音樂節開幕日,固定以演奏交響詩《我的祖國》作為音樂節的開幕式,而且也照例以貝多芬的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作為閉幕式。

  註二、陳玉峰:台灣植被誌第一卷《壹》(玉山社)二 –6 -- 1  三 – 4 -1台灣植被之起源及分化的假說~環境推演原則。P41、P79

註三、蔡長泰:跨世紀台灣(前衛出版社),台灣的發展與河流關係之研究P75

註四、陳玉峰:台灣植被誌第一卷《貳》(玉山社)台灣生界的環境特徵與植被P51。

                    

                           

                                       藝術界評語

雖說唸的是政大財稅系,然而卻埋藏不了其對藝術的熱衷與執愛,長期來即運用其繪畫才賦,對所在的土地與大自然作深入的省思,企圖觀照大自然的奧妙捕捉闡釋大自然間的神秘力量。最近更以簡潔的手法直接運用材質來形塑結晶大自然的本質,其材質的表層下更有一種隱喻的特質。

就油畫作品系列,是近期以油畫製作的平面作品,純屬於「繪畫性」的探討,也是他長期研究素描手稿的直接繪畫呈現。描繪了不安的大自然、隱函的神秘與力量。                            陳聖頌寫於2005高雄美術館寫於滾動四人展

       管振輝以大地意象做為創作的啟發,「大地以此並非意旨

自然景象的敘事儘管畫面或易於引發環境變遷或自然災難的某

些聯想但這勿寧是一種觸景生情的移情作用然而這種檸拗翻

騰的地景圖象或許有助於對作品做進一步的探索在東西方神

話中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讚嘆轉化對亙古傳奇想像與神靈造

化的崇拜是否在人類集體心性(Collective Mentality)所集聚

的原型中本質的具有一種對原初因的追憶而將自己的身軀血

山河大地並宇宙洪荒溯聯于無限形上探求與終極關懷

樣的思緒帶向材質創作讓油彩直接面對畫布的碰撞那麼閱讀

管振輝的無盡大地或會引燃對藝術創化與生命纏博更直接連綿

感動在作品的整體氛圍中總是不其然的發現畫面對角線之近

端或遠方蘊現一種神秘能量的靈光蓄勢待發

    鄭明全寫於2008 高苑藝文中心 游離與定著重滾動的存在狀態

                      直指文明廢墟狀態的無盡大地      

進入豆皮乍入眼簾我們看到另人訝異的畫面一個狀似裝潢工

地的場域它所撞擊的是我們對於具象繪畫展覽的認知在與

藝術家管振輝的訪談中我們得知藝術家怖展的過程中產生具

足力量的流變三合板的破壞與重組是藝術家稍早的創作型

但在此次展覽中藝術家將基礎素描所使用的碳精筆作為

創作主體造成三合板的材質與碳精筆繪製的平面作品產生往

返映照的效果而這樣含括了平面與多媒材的裝置作品在完成

作品自身亦與場域空間產生對話現場中原本規劃的一般

展場模式的初步概念在怖展過程中被打破兩個柱面間隔所

產生的三個封閉與斷裂的空間樣態被捨棄在大幅未加裱框的

素描紙重新疊加在柱面上後柱面不再形成組礙兩組作品形

成強而有力的結原本在成卷素描紙後作為支架的角材也成為

作品的部分筆者在此強調這樣的過程需要被紀錄藝術家

拆解的行為本身已成為此次展覽組成的重要因子

        回到探精筆灰色調作品自身作品傳達了台灣環境與生態

的狀不斷加疊的黑白畫面上呈現了颱風過後的大海無盡蔓

延的堆積物產生幾近廢墟的意象近似預言的批判著文明帶給生

態的破壞在想像的自由中又給予木質紋理寫實的技法性格

彿可以觸摸到超現實的意識流動將碳筆質材運用在成卷的素描

華特曼紙上大幅50號油畫尺寸實為一種技法上的挑戰如何在

寬闊扁平空間中疊構張力成為創作過程的一種黏著狀態過程中

感到的欠缺與困擾唯有在」、「<span style="FONT-F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orjeannie&aid=5655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