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18 10:13:38瀏覽353|回應0|推薦0 | |
出處:親子天下 2010年8月 作者:許芳菊 五月二十二日,今年第一次國中基測的日子。當台灣的國中生正在考場揮汗應戰,面臨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考驗;地球的另一端,年齡跟他們相仿的美國十三歲少年喬丹.羅梅正登上珠穆朗瑪峰,創下最小年紀攀登全世界最高峰的新紀錄。喬丹來自美國加州大熊市,據說他學校走廊裡掛著一幅全球七大洲七座最高峰的畫,激起喬丹攀登這七座高峰的雄心壯志。 同樣是十三歲,台灣的國中生,是否曾經想過,世界上其他跟他們同年齡的孩子,都在學些什麼、想些什麼?身處在跟父母大不相同的環境裡,這一代的國中生,最需要培養的關鍵能力是什麼? 綜合專家學者建議與國際趨勢,答案可以從兩個面向來看:一、國中三年這個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最需要、也最有利於發展哪些能力?二、現在的國中生將面臨什麼樣的工作趨勢,哪些能力在未來對他們最有幫助? 從身心發展的條件來看,青春期可以說是生命的第二次誕生。除了兩性特徵的發展、身體、外貌的逐漸成熟、長大之外,大腦的前額葉也正在成長。被稱為「總裁腦」的前額葉皮質,掌管計畫、評估、排序、決策、管理情緒衝動等非常重要的功能,在青春期到成人階段,前額葉的變化最大,如果懂得善用大腦用進廢退的特性,趁著青春期大量鍛鍊前額葉,這部分的功能就會愈強。 瑞士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也認為,國中階段的孩子逐漸從具象的思考,慢慢發展出抽象思考的能力。基於這樣的生理條件,國中階段是最適合也最需要: 探索自我,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日本作家村上龍在《工作大未來—從十三歲開始迎向世界》這本書裡提到,十三歲,這個年齡的孩子,正站在成人世界的入口。他認為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從事自己喜歡而且合適的工作,並以此維生」的人,以及不是那樣的人。然而,如何才能了解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以及自己的才能在哪裡呢?村上龍覺得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好奇心。一旦失去好奇心,就等於失去了探索世界的能量。 自主學習促進會理事長唐光華,長期從事教改運動,教導過不同類型的青少年。從他親身的經驗中發現,十三歲~十六歲是人格發展很神奇的階段,孩子需要最大的自由,以向內和向外探索發展,這樣的探索若延宕到大學,可能太晚或無力尋找。 他建議國中生應該多透過嘗試來了解自己。例如,透過交朋友、看小說、玩樂器……,父母、老師都應該鼓勵孩子探索自我。 生涯的規劃與探索 正如村上龍所說的,「工作與職業是通往現實世界的窗口」,十三歲的孩子會對寬廣的世界感到不安與迷惘。藉由對未來生涯的探索與規劃,能幫助孩子找到更適合自己的選擇。 成大醫學行為研究所副教授郭乃文提醒,大多數人以為青少年的生涯規劃,就是去診斷要念什麼科系、找什麼工作,這會讓人覺得很機械化,生命好像只是一個工具。其實應該透過豐富的課程規劃、活動,讓孩子有機會去感受他自己與生俱來的條件。透過體驗、學習,慢慢去感覺自我是什麼,具有什麼能力,我希望做些什麼、我該怎麼去調整、學習,以實踐自己的夢想。 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指出,幫助孩子培養生涯決策的能力,關鍵在「知己」與「知彼」。 知己,在於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價值觀與人格特質。 知彼,在於了解職業世界的需求。學校可以透過參訪,幫助學生接觸各行各業。學生也可以透過大量閱讀、與他人對談等,了解各職業的內涵。 就如同日本終身雇用制度已經崩解的事實,在台灣,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現象,也讓愈來愈多的人覺醒,「用功念書,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過著成功人生」的這個階梯,早已經不存在。雖然仍有許多老師與父母不斷灌輸孩子這樣的想法,但世界已經改變了。現在正處於工作方式與就業形態轉變的時期,世界趨勢的改變使得工作內容更多元,需要的能力也不同了。 趨勢專家丹尼爾.品克所著《未來正在等待的人才》,指出了全球工作趨勢重要的轉變:「我們正從一個講求邏輯、循序性與計算機效能的資訊時代,轉化為一個重視創新、同理心,與整合力的感性時代。」 從這樣的變化來看,現在國中生最需要培養的包括: 玩的能力 今年二十五歲在奧美公關工作的楊開翔,國中時代歷經第一次教改洗禮,就讀不考聯考的國中自學班。雖然求學歷程跌跌撞撞,但這些豐富的經歷,最後都變成他自信的來源(見一五四頁)。他在職場上觀察到:「很會玩+會念一點書」的人,所擁有的機會與競爭力,已經慢慢超過「只會念書的人」。「現在這個時代,玩,代表了,你對事情能不能跳脫框框,能不能發展自己的想法,」楊開翔說。 暢銷作家侯文詠在他的新書《不乖》中也寫到,「沒有輕狂少年的經驗,就不可能造就出一個深思熟慮的成人。」侯文詠所謂的「不乖」,不是不聽話,而是當別人給你一樣東西時,你會去思考、判斷,然後做決定,並為所做的決定負責任。這其實是一種創造力,一種思考的能力(見一四六頁)。 玩的能力,代表的是一種探索、思考、能夠打破框框、創新、整合、熱情主動的綜合能力,這種綜合能力,正是逐漸走向高感性時代,需求最高的能力。 連結他人的能力 《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J.K. Rowling)曾以「失敗的益處與想像力的重要」為主題,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中發表演講。羅琳告訴即將畢業的哈佛學生:「失敗,才是你人生中最自由的經驗。……而想像力,才是發揮自己一身法力的泉源。」 羅琳所說的想像力不是創新、發明的想像力,而是「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甚至是想像出我們完全沒經歷過的處境、遭遇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說是與他人連結的能力。它包含了同理心,也包含了能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作家侯文詠認為,現在很多人從經濟、產業的角度鼓吹人文素養,認為人文、美學可以提升競爭力。但人文真正的力量,是它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並且連結自己與他人。 透過文學、美術、音樂、電影、戲劇、舞蹈……,這些人文的接觸,我們可以與人類共同的經驗連結,得到更多的感動與智慧,並把自己的體會傳達出去,與他人連結。 面對逆境、失敗的能力 兩個女兒正在讀國中的荒野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領悟到,當大人不斷增強孩子的競爭力時,其實孩子比輸的機會還是很多的。「就算在台灣最好了,跟全球比起來,又怎樣?在全球化競爭的時代裡,我們有沒有讓孩子感受到,即使他比輸了、他很平庸、他不如人家,但是他還是可以過一個快樂、有意義的生活?」李偉文提出這樣的反省。 就如羅琳演講所說:「從失敗中學到的智慧、堅強,會增強你未來生存的能力。」 在台灣強調競爭比較的國中教育階段,其實更重要的是培養面對逆境、面對失敗的能力。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