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期間,湖南一位自號衡嶽沙門的詩曾齊己寫了一首《早梅》詩,攜去江西宜春的仰山,向詩友鄭谷求教。 詩中有一聯雲:“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 鄭谷看後說:“'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說罷就將“數枝開”改為“一枝開”。 齊己聽他這麼一說,又見他這麼一改,深為佩服,“不覺下拜”,驚嘆改用“一”字之妙,即稱鄭谷為“一字師”。 從此,鄭谷這個“一字師”的盛名便在士大夫中廣為傳揚,有關史籍也先後載入,一直流傳至今。 鄭谷(公元849--911年),字守愚,江西袁州(今宜春)人。 其父鄭史,其兄鄭啟,均為唐代詩人。 受父兄熏陶,鄭谷七歲便能詩,“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 當時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見而奇之,拊其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 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鄭谷考中進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 他寫的一首《鷓鴣》詩聲名遠播,因而又有“鄭鷓鴣”之稱。 他與許棠、張喬、任濤等九位同輩人經常唱和往還,詩名頗盛,被譽為“芳林十哲”。 唐乾寧年間,鄭谷“獨守義命之戒,而不牽於名利之域”,毅然歸隱故鄉的仰山,過著“好句未停無暇日,舊山歸老有東林”的隱居生活。 鄭谷一生作詩不下千首;因曾“寓居雲台道舍”,故稱詩集為《雲台編》,一名《宜陽集》,又叫《鄭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 另著有《宜陽外編》、《國風正誤》等書籍,有的著作已失傳。 《全唐詩》收入鄭谷的詩歌共有三百多首。 鄭谷所作的一首七律《鷓鴣》,膾炙人口,風靡一時。 其詩曰: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徵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鷓鴣是一種羽色斑斕美麗的鳥,形如雌雉,體大似鳩,分佈於祖國大陸的南方。 其“鳴雲'鉤輈格磔'是也”,俗稱極象“行不得也哥哥”。 古人常藉鷓鴣的啼鳴來抒寫遷客孤寂愁苦之狀,遊子思鄉懷親之情。 歷代騷人墨客對鄭谷的“一字師”和這首《鷓鴣》詩,均極為推重。 有詩云:“早梅一字師,齊已謝不逮”;有詩云:“一字之師齊已拜,早梅開後獨踟躕”;有詩云:“一卷雲台剛讀罷,耳邊疑聽鷓鴣聲”;有詩云:“讀書堂側老松枯,故址荒涼唱鷓鴣”;還有詩云:“何以鷓鴣詩,膾炙於千載”。 元代辛文房讚賞鄭谷“嘗賦鷓鴣,警絕”;清代金聖嘆稱揚鄭谷這首詩“深得比興之遺”;沈德潛也說《鷓鴣》詩的“三四語勝於'鉤(車舟) 格磔'也”,並稱譽是“以神韻勝”。 上海辭書出版社於1983年出版的《唐詩鑑賞辭典》一書也載文稱,《鷓鴣》詩“終篇宕出遠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那沉重的羈旅鄉思之愁”,讚許“詩人緊緊把握住人與鷓鴣在感情上的聯繫,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均融為一體,構思精妙縝密”。 在評論鄭谷全部詩作的問題上,歷代文人各抒己見。 宋代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說,鄭谷“其詩極有意思,亦多隹句”,但他直言“其格不甚高”。 童宗說的意見比較委婉,他稱鄭谷的詩“豐入而嗇出之,論其格調雖不甚高”,但“要其鍛煉句意,鮮有不合於道”。 元代辛文房的說法有點不同,他認為“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 而明代的葉涵雲和費嘉樹對鄭谷的評價卻顯得很高;葉涵雲把鄭谷推崇為“有唐三百年,風雅雄一代”的重量級人物,費嘉樹不僅稱讚鄭谷“騷壇樹赤幟,群賢拜下風”,而且還說他的詩是與“李杜相頡頑,豈與郊島同”的傑作。 在清代紀曉嵐等人主編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也有一說,謂鄭詩“往往於風調之中,獨饒思致”,但“汰其膚淺,擷其菁華,固亦晚唐之巨擘矣”。 然而,稱他“風雅雄一代”也好,論其“格調不甚高”也好,不過都是各取一端,各執其詞罷了。 客觀地講,從“汰其膚淺,擷其菁華”的角度來看,鄭谷在詩歌創作上畢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藝術成就,他的部分作品也確實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他的“平楚干戈後,田園失耦耕”;他的“訪鄰多指塚,問路半移原”;他的“亂兵何日息,故老幾人全”;他的“十口飄零猶寄食,兩川消息未休兵”;還有他的“不會蒼蒼主何事,忍飢多是力耕人”等詩句,大都不同程度地揭露與批判了唐末衰敗,人民塗炭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詩人關心與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 雖然難以與“李杜相頡頑”,但卻繼承了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因而被後人稱為晚唐“咸通後僖宗、昭宗時代的詩史”,實可稱作“晚唐之巨擘”。 鄭谷的其他詩歌,或詠物,或別離,或感遇等篇什,也都風格清新通俗,輕巧流利,語言工麗。 如《菊》中的“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如《海棠》中的“朝醉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如《淮上與友別》中的“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如《席上貽歌者》中的“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 ;再如《中年》中的“苔色滿牆尋故第,雨聲一夜憶春田”等吟詠,文筆優美,思致婉轉,感情豐富,韻味深長,讀後叫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 宜春故鄉的人們對這位晚唐著名詩人一向非常尊崇,曾將他與袁京(東漢時期出為蜀郡太守,為避兄難隱居袁州)、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曾被貶至袁州任剌史)、李德裕(唐代宰相李吉甫之子,曾被貶至袁州任長史,後亦當上了唐代宰相)、盧肇(原屬宜春,後歸分宜,江西歷史上第一個文科狀元)、易重(唐代文科狀元)排在一起,稱作“袁州六先生”。 在宋人祖無擇建造的“韓文公(愈)祠”中,曾將鄭谷的像畫在東牆上,以供後人觀瞻。 在舊時代,宜春城南曾有一條街道名曰“鷓鴣路”,就是紀念“鄭鷓鴣”的。 近年來,宜春市大力開發修建人文景觀。 在2004年建成的袁山公園內,又以“鄭鷓鴣”之名建起了一個“鷓鴣亭”。 遊客至此,大凡“一卷雲台剛讀罷”的人們,都會“耳邊疑聽鷓鴣聲”了罷?! (王景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