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拾穗‧晚禱‧牧羊女 在國家藝術殿堂發光的小農婦 文/黃永川
2008/06/10 09:55:07瀏覽1348|回應0|推薦2
史博館「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被稱為「超級大展」,不僅是因為巴比松畫派的7位代表畫家全數到齊;且因為16件米勒的各期作品,包括「拾穗」、「晚禱」、「牧羊女」首度連袂離開法國在台灣亮相,本身就是美術史上的一件大事!

「拾穗」、「晚禱」與「牧羊女」這三件名作,背景同是傍晚夕陽下、巴比松附近原野農民的辛苦生活。「拾穗」作於1857年(時年43 歲),主角是3個老中青三代婦人,背景是已收割的麥田;「晚禱」作於1859年(45歲),主角是2個中年夫婦,背景是荒遠的馬鈴薯田及遠方的教堂。「牧羊女」作於1860年(46歲),主角是一位年輕女子,背景是羊群與牧羊犬。

三張畫共同的連結是主角都是小農婦,他們都穿著厚重的衣服,臉孔雖然模糊,卻透露樸實、堅毅與沉默的氣質,在國家的藝術殿堂上感動了無數的人們。

米勒於1849年離開混亂的巴黎,遷入法國南部這個純樸的鄉村,住在森林入口一間只有單口小窗的石造小房子。當時他35歲,因孩子多,賣畫不易,是一生最潦倒的時候。但他身為基督教徒,對熱愛生命、默默勞動、節儉惜物的農村小人物,有著悲天憫人的感動與敬愛,進而潛心頌揚與描繪。他也成為崇奉自然的巴比松畫派裡,最具人文關懷的代表性畫家。

翌年米勒的「播種者」在沙龍嶄露頭角,奠定了他的畫路與努力方向;雖然如此,作品一時仍難為大眾所接受,因此實際的生活並沒有太多改善,甚至每下愈況。畫「拾穗」那年他還曾寫信給他的好友桑雪說:「要如何才能賺到房屋!而比這更重要的是三餐要讓孩子們填飽肚子」,甚至瀕臨自殺邊緣。

畫「晚禱」那年的日記如此寫道:「我的妻子下個月就要臨盆了,但我身邊卻身無一物」,生活窘境,令人不勝唏噓!

身心雖然受到如此煎熬,但米勒的心靈依然平靜,從這三件作品的比較中可以看到:所有畫作都屬暖色調,主題雖是動態,但卻安排在錯落有致的地平線下,因此畫面活潑、寧靜而平和。

拾穗的人語,晚禱的鐘聲、羊群的啃草聲,一時間化為天籟,懸盪在畫面與觀賞者的心眼之間。古詩云:「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畫家帶領觀者貼近人文大地的深處,產生出奇的調和感。

身為主角的弱女子默默無言,身軀雖然纖弱,卻透露辛勤、真誠、堅毅且充滿希望的樂天心志。神秘的天空色彩與灑落在大地與她們背上的和煦陽光,令人感到無比的慰藉與溫暖,沁人心脾之處是如此的自然,較之宗教畫更能振奮人心。

這種感動不僅在米勒的畫面上,也普遍在當時攝影家法曼及季哈同的鏡頭下,本次展出的22件百年前的攝影作品,十足地傳達了此一訊息!

謝林(Von Schelling)說得好:「藝術是在有限的材料中寓以無限的精神。」它是表現理想的一種創造,其偉大在於精神上的感動力,而感動力不是取決於作品的大小或畫面的誇張與蠻橫。

米勒攫取最平凡最卑微的事物,透過形色的安排以表達崇高與莊嚴的理想;將農夫、農婦、乾草工人、牧羊女等小人物轉化為不朽的豐碑,鮮明地榮耀地熠輝在畫史上。這種感覺對於同樣以汗水和淚水築夢的台灣子民而言,領會更為深刻,並印證了「偉大」這個事實!

(本文作者為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2008-06-09/聯合報/E2版/文化廣場】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sh55&aid=1946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