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宗教傾向與迷信
2006/02/02 22:07:03瀏覽636|回應0|推薦0
宗教傾向與迷信

一般人總有二到三成是具有「宗教傾向」的人。「宗教傾向」是一種先天的人格特質,一種與生俱來的屬靈的生命,它會受環境影響而強化或減弱、或轉換。一個有「宗教傾向」的人,會因個人喜好及環境影響而選擇「正信宗教」,也可能會選擇迷信的「旁門左道」。
    我們絕對無意把宗教和迷信劃上等號。一個人是否迷信,不完全看他的信仰是否是正信或旁門左道,還要看他信仰的心態來決定。「迷信」的定義是在信仰之外,同時還加上非分的欲求和妄想等自私的目的。所以一個人可以因參加迷信的團體而迷信,也可能雖然身在正信團體,卻因為個人的因素而迷信。
    更多的迷信者並未加入任何宗教,只是附合著民間習俗,嚴守一切傳統的禁忌,例如:出遠門必擇日,鬼月不搬家、不嫁娶。有些人也相信所有的宗教,見廟就拜,多多益善,他們認為能得到眾多神明的保佑,何樂而不為?
    一般的正信宗教,像基督教、佛教、回教,都有極為高尚的教義,除去了每個宗教特有的屬靈部份,剩下的便都是教人如何作人和處世的方法,和我國儒家的修身方法極為類似。例如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便在許多宗教的教義中都有相同的說法。佛教更為了給佛教徒做為去執成佛的借鏡,而對人性有極為深刻的研究。佛經之博大浩瀚,遂使佛學成為東方哲學之支柱。
    一個正信宗教的虔誠信徒,他的特徵是對人慈悲、友愛,工作勤勞、敬業,處群則發光發熱,照亮他周圍的人。一個正信信徒,心靈有所寄託,通常比一般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具完美的人格。他們是一個社會的中堅份子,穩定的力量。
    一個正信信徒,他可以向他的神乞求毅力、勇氣、愛心、智慧,但他不會要求神替他完成某樣事情,那是他自己該去做的。他不會自私地替自己祈福,但他可以為群體、為國家、為全人類祈福,那是為公而不是為私的行為。
    正信宗教以外,像傳統道教、各種原始宗教,則多屬迷信。道教的典籍,多半有關丹藥、符咒、以及修仙之道。有些新興宗教,特別講求個人崇拜,像妙天、宋七力、蓮生活佛之類,教主就是活佛;再加上使人迷惑的神功治病、分身顯光、與天通靈等伎倆,就更是不折不扣的迷信團體。
    有宗教傾向的人未能導之於正信,便常常流於迷信。能夠接觸到正信的有道法師、神父,便會啟人開悟;否則由自我摸索,便容易接觸到迷信的團體而迷失了自己。
    也不是只有傳統道教、旁門左道、新興宗教才會迷信。也有一部份私心極重的正信宗教教徒,只重表面的宗教形式,好像那是做給神看的;雖言謝恩,心中卻是乞求不要被降禍;禱告之中總是希求分外的神恩,向神求這求那。他們有迷信者投機取巧的心態,便不能稱為正信,更得不到屬靈生命的喜悅。
    倒是傳統道教之中,也有一些不迷信的阿公、阿婆,他們是生來「性善」的一群,不貪、不嗔、不癡,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他們對所敬拜的神,除了謝恩之外倒是別無所求,早晚一炷香,他們真的是在惜福、感恩。
    如果你有正信的宗教信仰,你實在是有福氣的人,你已取得掌握命運的「捷徑」。但你必須拋棄迷信,充實屬靈的生命,才能比常人享有更多的喜樂。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engchi2005&aid=166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