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心----耕雲導師開示
2006/07/19 16:41:23瀏覽72|回應0|推薦4

                                    修心訣----(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我們的心,被這些「前塵緣影」障礙了、埋沒了、迷失了,我們該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呢?這裏有四點要留意: 

(一)知心

  如果連自己的心是什麼都不知道,那就無從著手了,你又從何修起呢?心是什麼都不清楚,說修心那豈不是謊話嗎?所以,首先要認識自己的心。古人說「人貴自知。」連自己都不知道,侈言了解別人,豈非謊言?要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心呢?

  第一要反省、要剖析。像剝香蕉樹,一層一層地剝,看我們的表面意識是如何形成的,一層一層地剝到最後,你就會發現是什麼,就看到了真實。

  要想「如實知自心」,要有方法,最直截的方法就是參禪;參禪包括觀心與看話頭。

  我們對禪下過太多的定義,定義多了,就不定義了。禪是什麼?不懂禪的人,覺得禪很神秘,鑽也鑽不進去,古人講的話也看不懂。自己參了兩天,覺得淡而無味,就不去參了。觀心呢?觀來觀去也觀不住,這個心很難觀,就不觀了。我們要想如實認知自己的心,首先就必須作一番由衷的反省。

  第二要參禪。參禪必須有親切感,如果感覺很陌生,覺得格格不入,很不耐煩,那是不會成功的。因為你不具親切感,等於缺少了媒觸劑,沒有媒觸劑,它是不會融結成一體的。要想與法相應,首先要認知參禪是在參個什麼?

  禪,不是別的;禪就是你自己。如果不是自己,又何必去參?參禪的目的,在於認識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這樣講,各位一定說,那太簡單了。其實,除了領悟自覺,發覺自己以外,沒有什麼。而禪的目的,就在於完成生命的覺醒。

  洞山走到水邊,看到自己的影子,悟了。他說「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可契如如。」

  古人對洞山所悟,拈唱、下語很多,這幾句話,我們一看就懂了;但是看了古人的拈唱、下語以後,反而糊塗了。何以不加解釋反倒明白,畫龍點睛之後,反而糊塗呢?因為他所敘說的只是心的原態,別人從道理上尋覓,從線索上去找,是找不到的。我們很通俗的把這幾句話解釋一下,當不難理解。

  「切忌從他覓」──「他」不是你我他的「他」,「他」就是自己以外的東西,不要離開自己去找自己。

  「迢迢與我疏」──遠得很,向外去找自己,遙遠得很,而且毫不相干。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叫「獨」,去掉這些根塵就「獨」了;既然「獨」了,就是不二,不二,則一切無非自己,豈不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渠」字是無相、無思、無為的,「渠」是指真我。

  「我今不是渠」──「自他不二」、常住不遷的真我,不是那外在的、有相的、相對的、二元的、因緣所生的幻我。

  「應須恁麼會,方可契如如」──你要這麼去體會,才能與真如吻合。

  洞山悟道,只是悟了自己,並沒有悟出什麼大道理。所以真正的開悟,就是認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覺醒。

  因此要修心,第一要知道什麼是心。參禪人徹始徹終,從開始到最後,都只是在認知自己,除了認知自己,就沒有修行的正確目的。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ancy22&aid=359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