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481-出家菩薩為何應修習『般舟三昧』
2009/05/31 22:05:43瀏覽401|回應0|推薦1

標題:出家菩薩為何應修習『般舟三昧

 

眾所周知:『出家』者,可分(1)身(為了脫生死而著袈裟)心(不貪五欲六塵)皆出家(2)身出家(或因逃債,或因婚姻不滿而著袈裟)心不出家(尚貪戀家眷、五欲)(3)身不出家(或因照顧老弱眷屬,或因學佛較晚)心出家(為了脫生死,由聞思修三慧而看破五欲)(4)身心皆未出家(指一般未學佛凡夫)。又『出家』,依古德開示是指(1)出煩惱家(2)出輪迴家(3)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火宅家,而不是形式的世間法的家。至於出家菩薩為何應修習『般舟三昧』?依《十住毘婆沙論》開示:出家菩薩應修習是『般舟三昧』法者,所謂

(一)於戒無毀疵。

(二)持戒不雜污。

(三)持戒不濁。

(四)清淨戒。

(五)損戒。

(六)不取戒。

(七)不依戒。

(八)不得戒。

(九)不退戒。

(十)持聖所讚戒。

(十一)          持智所稱戒。

(十二)          隨波羅提木叉戒。

(十三)          具足威儀行處。

(十四)          乃至微小罪心大怖畏。

(十五)          淨身口意業。

(十六)          淨命。

(十七)          所有戒盡受持。

(十八)          信樂甚深法。

(十九)          於無所得法心能忍,空無相無願法中心不驚。

(二十)          勤發精進。

(二十一) 念常在前。

(二十二) 信心堅固。

(二十三) 具足慚愧。

(二十四) 不貪利養。

(二十五) 無嫉妒。

(二十六) 住頭陀功德。

(二十七) 住細行法中。

(二十八) 不樂說世間俗語。

(二十九) 遠離聚語。

(三十)          知報恩。

(三十一) 知作恩報恩者。

(三十二) 於和上阿闍梨所生恭敬忌難心。

(三十三) 破除憍慢。

(三十四) 降伏我心。

(三十五) 善知識難遇故勤心供給。

(三十六) 所從聞是法處,若得經卷若口誦處,於此人所生父母想善知識想大師想大慚愧愛敬想。

(三十七) 樂阿練若。

(三十八) 不樂住城邑聚落。

(三十九) 不貪著檀越善知識家。

(四十)          不惜身命

(四十一) 心常念死。

(四十二) 不存利養。

(四十三) 於諸物中心不染著。

(四十四) 無所渴愛。

(四十五) 守護正法。

(四十六) 不著衣缽。

(四十七) 不畜遺餘。

(四十八) 但欲乞食。

(四十九) 第乞食。

(五十)          常知慚愧心常有悔。

(五十一) 不畜金銀珍寶錢財,離諸不善悔。

(五十二) 心無纏垢。

(五十三) 常行慈心。

(五十四) 除斷瞋恚。

(五十五) 常行悲心。

(五十六) 除斷愛著。

(五十七) 常求利安一切世間。

(五十八) 常憐愍一切眾生。

(五十九) 常樂經行。

(六十)          除卻睡眠。

由此觀之,出家菩薩住如是『六十』等法中,應修習是三昧。何以故?蓋『三昧』者,梵音sama%dhi,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如同《智度論》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同曰:「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曰:「諸行和合,皆名為三昧。」同曰:「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止觀》曰:「通稱三昧者,調直定也。」《大論》云:「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大乘義章》曰:「定者當體為名,心住一緣,離於散動,故名為定。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為了脫生死,超出三界,勢必要選擇『身心皆出家(如古今中外『明心見性』之高僧)』,至少也要選擇『身不出家而心出家(如唯摩詰居士、龐居士、傅大士、王龍舒居士、彭際清居士等大德)』,方能『明心見性』,或上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俟證得『八地(不動地)菩薩』果位後,再倒駕慈航到『娑婆世界』普度眾生,滿菩提願。否則『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六欲天上現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要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9524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
https://city.udn.com/blog?famscl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amscl&aid=2999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