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團體動力談小學 教師班級經營策略
王恭志/新竹縣關西鎮坪林國小總務主任
一、前言
自班級是由一群學生與教師共同生活、學習與成長的場所。教師有效能的班級經營,將是學生們學習與成長的重要因素。然而,隨著時代的脈動與社會的變遷,教師以行為約束與常規訓練為主的傳統式行為主義的班級經營模式,受到了後現代多元化社會的興起,將轉化為民主式與活動式的班級經營模式。在後現代社會中的班級經營,更需要關照於團體動力的觀點,從團體中激發學生們的動力,透過民主的模式、創意的設計、相互回饋的活動以及班級願景的型塑,將使得班級經營更符合時代的精神。國民教育是教育的基石,/J、學生的可塑性與創意的空間是非常寬廣的,因此小學教師必須覺察當前時代的脈動,轉化過去所採用的行為主義模式的班級經營策略,加入更有創意的康輔技巧、民主的模式與次級團體文化等的團體動力,營造出有效能的班級經營。本文擬從團體動力的角度出發,探討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首先,針對團體的本質作一分析;其次,對班級經營中的團體動力型態作一探討;再者,對小學教師運用團體動力的班級經營策略作一探析;最後,對新時代的小學教師班級經營提出建議。
二、團體動力的本質
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s)的探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受到重視,「團體動力」一詞係由K.Lewin在1930年代最早所提出的概念,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團體成員在團體內的一切互動歷程與行為現象,團體動力意味著團體本身也就是一種動力和發展的過程 (宋鎮照,民 89:20-2l;GalI&Gall,1995:352)。團體是具有杜會互動的組織,並遵循共同的規範,因此團體的發展是動態的過程,具有目標性。如何消解團體的衝突,促進團體凝聚力之提昇,進而形成團體的動力,將有助於小學教師達成有效之班級經營。
(一)團體的定義
團體是指兩個或更多的人們之間的互動與相互影響的過程,一個團體是一種社會的系統,這種系統包括了成員間有規則的交互作用,且成員間對團體具有共同的認同感,這種獨立個體的人與人之間交互作用的過程也是具有動態的特質 (Forsyth,1999:5; Johnson, 1995:125; MCGrph,1984:8;Shaw,1981:454)。本文作者綜合學者們的觀點,認為團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彼此之間互相的影響、互相的依賴,且具有共同的目標,為了完成特定的目標而相互結合成的組織。僅僅只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並不代表團體,兩個人若不互動,就不稱為團體。因此,團體具有互動與相互影響的動態性質。
(二)團體的本質
1.團體的發展:團體如同個體般,遵循著一個發展的循環。團體的發展經常是自然地,沒有任何藉由外在力量的行動 (Gall&Gall,1995:353)。團體的發展是一自然的互動過程,團體的發展就在團體成員之間自然的交互作用過程中產生。
2.團體的目標:團體目標是團體所必須滿足的一套價值體系,包括成員的利益、團體存在的意義、外在人員的需求等;團體目標也是用來調整團體在社會角色中的一種標準(宋鎮照,民89:12)。團體的目標能凝聚團體成員的共識,同時也是團體存在的意義所在。
3.團體的領導:領導是一個直接的達到成就目標之影響的過程,一個領導者,是團體中的一個成員來影響團體的進步與目標的達成。一個團體能有一位領導者,或被分配在幾位領導幹部之上,每一位領導幹部能被賦予不同的任務 (Gall&Gall,1995:353)。團體的領導應兼具工作任務取向與人際關係取向,才能使得團體產生高度的動力。
4.團體的溝通:團體的溝通形式有垂直型與水平型,垂直型的溝通是指團體的性質具有階層組織的特色,這種溝通的模式是上對下的單向溝通。而水平式的溝通是將團體組織的形式扁平化,團體成員之間站在民主的氛圍申,平等的對話與交換意見。因此,良好的團體之溝通,應兼具水平與垂直的溝通型態以符合民主的特質。
5.團體的衝突: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中,免不了具有衝突與競爭的現象。團體的衝突與競爭會影響到團體的凝聚力以及所產生的團體動力。因此,如何避免團體衝突並進而凝聚團體共識,且善用團體成員間良性的競爭模式,將有助於團體的成長與和諧。
6.團體的凝聚力:團體的凝聚力是團體成員之間彼此相互的吸引力,也是一個團體團結程度的反應 (宋鎮照,民89:12;Gall&Gall,1995:354)。如果團體成員之間的凝聚力高,則將產生內部的一致性以及高度的團體動力,但如果團體的組織鬆散,成員間缺乏互動,則團體將無法產生共識以形成動力。
(三)團體動力的特徵
團體動力是用來描述和探討團體內或團體和團體之間的各種行為現象,這些包括了團體的形成、結構、關係、成員互動、運作、溝通、目標達成、領導、決策、合作和衝突、績效、權力等;團體動力是由「開放體系」(open systerm)、「脈絡主義」(contextualism)與「辯證思考」(dialectual thinking)所形成的一種思維模式,團體情境是個體現象、團體現象與人類生存發展經驗的關係,結合個體、團體、社會情境以及文化脈絡的互動接觸,產生團體運作的動力 (宋鎮照,民89:21-22)。人們是群居性的動物,人類的生活也是團體的本質。團體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團體提供成員們相互交流的機會,人與人在團體中不斷的發生衝突與和解的現象,而就在此種交互作用中進而形成團體的共識,產生共同的力量,而這種團體的力量,就是一種團體動力。
三 、班級中的團體動力型態
廿一世紀的後現代多元社會中,社會急劇的變遷與轉型,使得傳統的結構功能論受到後現代思維的挑戰。班級作為教育中最基層的單位,具有社會的縮影。在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室管理模式,比較忽視與壓抑團體動力的影響性。然而,不可否認的,班級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小團體,這些團體皆具有他們的動能與潛在的影響力。教師應善用這些團體動力來使得班級經營更具有成效,這是值得教育研究者加以進一步深思的課題。以下將就學生的次級文化團體、教室中的小團體、座位分配的小團體以及性別取向的小團體等班級中團體動力的型態作一探討。
(一)學生的次文化團體
所謂的「次文化」(subaltern culture)是指相對於主流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也就是次級文化;「次文化」是邊緣的、附屬的與次要的文化。小學階段學生的他律性較強,容易受到同擠團體的影響。而在班級中的學生次文化所形成的團體,容易受到媒體與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一種屬於次級文化的小團體。例如在小學中流行的小女孩們的偶像崇拜風、中低年級小男生當前所流行的戰鬥陀螺遊戲等,都是典型的學校次文化團體,小學教師在班級經營時,若能留心觀察一些學生無意間所組成的次級文化團體,善用導引的方法把這些團體的動力凝聚起來向具有教育性的方向發展,相信對於小學教師的班級經營有所助益。
(二)教室中的小團體
一般來說,中低年級的小學生們由於都尚未進入青春期,因此對於性別的意識並不強烈,這時候的小學生們會因為對於同擠的喜好與厭惡以及下課後所從事的興趣而相結合成為小團體,這種教室中的/J、團體不像次級文化所組成的團體那樣具有共同的目標。教室中的小團體比較傾向於個性與興趣的相契合。但也可能會因為受到功課與老師的標籤化而形成所謂的好學生小團體與頑皮學生的小團體。通常所謂的好學生小團體會對於教師的班級經營產生正向的助益,而頑皮學生的小團體卻可能造成教師班級經營的問題所在。小學教師在面對天真無邪的小朋友們之際,必須排除個人的喜好厭惡與偏心,切勿對於還正在發展中的學生給予社會的標籤,畢竟每位學生的發展都是無限的,小學教師必須循循善誘導引這些班級中的小團體朝向正面性的發展,如此將有助於教師的班級經營。
(三)座位分配的小團體
小學生常會因為在教室中的座位分配而影響到學習的效果,而座位的分配所產生的班級氣氛,也值得進一步加以探討。一般來說,小學生若與不喜歡的同學坐在一起,會影響到其學習士氣,而若與喜歡的同擠坐在一起,則會非常興奮而顯得士氣高昂。小學教師在座位安排方面,必須具有創意與適時的調整與更新。在座位的分配方面,必須考量每位小朋友不同的學習因素,將學習順利的小朋友與學習不力的同學們相互交錯分配在一起,如此才不容易造成學生的被標籤化。此外,有效能的學生座位安排將有助於師生之間密切的互動 (Levin&Nol皿,1996:126)。小學教師在班級中的分組也需要創意,傳統排排坐的座位分配不利於學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也不利於學生之間的上課討論。新時代的座位分配必須融入小班教學精袖的理念以及分組的座位方式,並打破性別意識與學業成就的界線,善用小組間正面性的合作與競爭模式,並培養學生的主動精裨與民主素養,如此將有效產生最佳的團體動力。
(四)性別取向的小團體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開始逐漸地進入了青春期,尤其這個階段的小女孩的發育比起同年齡的小男生還要早,因此這個階段的性別界限特別地明顯。在這個青澀的成長階段,小學生們的智力與學習成就大多進入了初步的定型,自尊心與好勝心、喜歡與厭惡、好奇與排斥,在這個階段的小學生們特別明顯。一般來說,小學高年級的小女孩們在班級中常會有許多小團體,這些小團體常是同性別所組成的。這些/」、團體會基於興趣與個性而組成在一起,且團體之間的界線會比起中低年級的學生們來的更明顯。而小學高年級的男同學們在心智與生理發展顯著慢於同擠的女生們,因此會有被同臍女生領導的現象,小學高年級的男同學們的小團體界線也比較模糊。小學教師在這個階段的班級經營要特別留心於性別因素所產生的影響,應避免性別間的小團體衝突,並善用此階段學生的語言模式與孩子們溝通,儘量以 「活動式」與 「主題式」的策略激發學生的團體動力,藉由相互合作與競爭之間產生最大的效能,如此將有助於教師的班級經營。
四、小學教師運用團體動力的班級經營策略
過去的教師班級經營偏向於班級管理,其目的在於幫助教師控制學生的常規與秩序。而新時代的班級經營,必須融入民主的精神與多元的風貌,尊重學生之自由、正義和公平的基本人權,才能符合時代的脈動 (McEw皿,2000:9-14)。教師的班級經營策略,必須要積極肯定,善用師生間的人際影響,並做好和諧溝通,教師要深度的專注傾聽學生的聲音,並適度的提供學生建設性的回饋;此外教師的班級經營也要符合動靜得宜,保持適當的人際距離,在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師生關係中,展現出熱誠的肢體語言(李?吟.單文經,民84:260-278)。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班級經營中,單文經 (民90:225-226、228)指出,班級經營的本質就是 「活動」,班級中的各項經營任務皆應以 「活動」為其基本的單位,班級經營的任務就在於讓 「活動」順遂的進行。Doyle(1986:395-409)指出,應該將班級經營從以往的常規管理,轉移至班級活動的組織與經營,從階層體系轉向多元並立,從威權轉向民主來發展。一種從過去「過程--結果」模式的班級經營典範轉移至後現代多元的活動式班級經營典範之現象,正在進行中。如何善用創意、民主等策略來進行班級經營,值得進一步加以研究。以下將就班級教學分組、康樂輔導、民主氣氛的導引等運用團體動力的班級經營策略加以探討。
(一)班級教學分組策略
眾所週知的學生次級文化所組成的小團體以及班級內的各式各樣的小團體所產生的團體動力,對於教師的班級經營有著密切的相關聯。然而,小學教師面對可塑性較高的小孩子們,除了採用傳統式的直導模式外,更需要關照時代的脈動,融入民主的精神與多元的風貌,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班級經營策略,轉向教師與學生共同經營的模式,以學生為班級中的主體,教師適時的進行引導而不急於幫學生作決定,如此將有助益於學生培養出獨立自主的能力。小學教師在班級教學分組方面,必須著眼於班級成員全面提昇的觀點,把各類不同學習成就的學生適度的打散並綜合,這將使得每一個小組的成員們都可以進行同擠之間的相互指導,這種學習成就混合的分組提供了學習成就高的小M友成長的機會,同時也提供了學習成就較低的小朋友補救教學的機會。善用此類的分組將產生學習上的最佳團體動力。此外,教師的分組技巧也不可以一成不變,可以靈活的將不同性質的內容或不同的活動型態進行分組,如此將增加班級成員間的互動,凝聚班級成員的向心力與共識,產生班級的最大動能。
(二)康樂輔導策略
廣義的康樂輔導,是一切能夠帶給人們歡樂的團體活動,而狹義的康樂輔導,是指遊戲、唱跳及舞蹈 (湯明聰,民86:33)。從兒童發展理論中可以得知,遊戲在兒童的發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團體遊戲能增進學生的感情交流,增進學生對組織的向心力,對於激發學生新的創意與新的思維模式大有幫助。一般來說,團體遊戲都具有競賽的性質,因此在競賽的趣味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唱跳也是康樂輔導中重要的一個領域,唱跳就是唱歌與律動的結合。在實施康樂輔導的時候,有時因為要達到歡樂的氣氛與效果,在沒有樂器的伴奏之下,隨機實施歌唱的活動,然後再加上一些肢體的動作,就形成了唱跳。一般所謂的帶動唱,是指坐在椅子上只運用上半身的肢體動作作律動的活動,而唱跳的範圍較廣,包含了歌唱與上下肢體移動的音樂律動。舞蹈是指配合音樂所做的肢體律動,在康樂輔導的領域中,舞蹈通常包含了傳統的土風舞與現代的交際舞。而這些舞蹈都是需要團體一同進行的活動,因此有助於學生的人際關係發展以及學習與人相處的方式。康樂輔導也是培養學生團體生活技能,與人相處的人際關係以及培養學生健康快樂的健全人格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正面性的康樂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有助於培養出有創意的兒童,能把快樂的種子撥向大地,把青春的活力帶給人們,讓我們的社會充滿歡笑,讓我們的民族永遠年輕。康樂活動的主題是健康的,氣氛是和諧的,過程是快樂的,內容是變化的,方式是動態的,進行是緊湊的,康樂活動能培養學生創造的樂趣,情緒的體驗,生理的調適,智慧的運用,潛能的激發以及進取與冒險的精神,這對於培養出具又創意的兒童,對於產生班級的團體動力,具有很大的幫助。小學教師在面對一群活潑夭真的小孩子們,必須放下成人的身段,與學生打成一片且把師生的無形界限加以消除,在班級經營策略中,適度融入康樂輔導的精神與技巧,如此能提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民主氣氛的導引策略
在這個民主與開放的多元化社會中,傳統的教師為中心之教學模式受到了挑戰,加上近年來網際網路的快速普及與日新月異,教師早已非傳道、授業、解惑的唯一管道,且加上知識不斷的快速膨脹以及知識半衰期的縮短,教師過去的所學早已不能應付新時代的學生需求。因此教師必須不斷的進修與增能,找回屬於教師的教育專業。在這個逐漸邁向後現代的社會中,教師必須改變過去威權者的角色,教師應站在陪著學生學習與成長的立場,適時的引導學生學習與輔導,並建立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以及民主的風範與素養,使學生能在民主的氣氛中,展現自己的特色與風格,並在同臍相互學習中,互相學習同擠間的優點。在民主氣氛的導引班級經營策略方面,小學教師必須要尊重學生所提出的觀點,並讓學生們經由民主的程序共同建立班級的規則與秩序,藉由同擠之間的相互約束與互相學習,如此將獲得全班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有助於教師成功的班級經營。
五 、結語
教師是班級中重要的人物,具有導引班級成員之學習與成長的重要角色。教師在班級有限的空間中,必須對於個性與風格多樣化的學生們有責任去引導與關懷,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並建立正向的師生關係與同學間的同擠關係 (Jones&Jon-es,1990:15、17)。從渾沌理論來看待班級的種種現象,小學生們往往會因為一個動機或因素而影響到日後的發展,因此教師在面對表面看似簡單但內在卻隱藏了許多的社會互動之班級,應該將過去以常規與秩序為主的班級管理模式轉化為活動式或主題式的班級經營模式,並運用民主與開放的引導策略,關照於班級其中各種團體動力的因素,並關心團體成員們的心理需求,導引班級中各式各樣的小團體共同凝聚對班級的向心力,如此將有助於教師的班級經營。此外,教師在面對一群活潑天真的孩子們時,也必須放下自己的身段與成人的威權心態,與學生們打成一片,融入在學生的各種次級團體中,如此將更加獲得同學們對於班級的認同感。而康樂輔導適時的融入於教師的班級經營,將使得班級產生更大的動力。康樂輔導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有助於培養出有創意的兒童,康輔的精神能把快樂的種子撥向大地,把青春的活力帶給人們,讓我們的社會充滿歡笑,讓我們的民族永遠年輕。康輔的領導技巧也能凝聚班級成員的向心力,能提供多元的模式與創意的思考,將使得班級成為一個整體的團隊。本文探討了團體動力的本質,並思考小學教師班級經營所應採取的有效策略。在新世紀中的國民教育中,小學教師必須更加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適時的引導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並運用導引團體的動力,以助於小學教師成功的班級經營。
參考文獻
.李?吟.單文經 (民84)。教學原理。台北:遠流。.宋鎮照(民89)。團體動力學。台北:五南。
.單文經 (民90)。教學引論。台北:學富文化。
.湯明聰 (民86):團康活動的理論與實際課程綱要。載於新竹縣八十五學年度國民中小學教師康樂輔導人員研習-研習手冊 (末出版)。新竹:新竹縣政府。
.1095? Dolye, W. (1986).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M. C. Wittrock(Ed.), Handbook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ed) (pp.392431). New York : Macmillan.
.Forsyth, D. R. (1999). Group dynamics (3 rd ed) . Belmont, California : Wadsworth.
. Gall, J. P., & Gall, M. D. (1995). Group dynamics. In L. W. Anderson(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 nd ed.) (pp. 157-184). Oxford, London : Pergamon.
. Johnson, A. G. (1995).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 A user's guide to sociological lan-guage. Cambridge, MA : Balckwell.
. Jones, V. F. & Jones, L. S. (1990).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 Motivating and ma-naging student (3rd ed.) . Boston : Allyn & Bacon.
. Levin, J. & Nolan, J. F. (1996). Principles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 A professional decision-making model(2 nd ed.). Boston : Allyn & Bacon.
. McEwan, B. (2000). The art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 Effective practices for building equi-table learning communities.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 McGrath, J. E. (1984). Groups : Interaction and performance.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Shaw, M.E. (1981). Group dynamics : The psychology of small group behavior (3rded.) .NewYork : McGraw-Hi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