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就沒有菩提樹,也沒有明鏡台啊,心無一物,無執無著,何以染塵埃?無思、無想、無念、無我,自然也就無樹、無台,更無塵了。然而,凡塵俗世中的我們,又有幾人能達此境?惟有望佛興歎了。
每每執著於一朵花,一棵草,一扇窗,一個夢,一段情而不肯輕易放棄,也常常耿耿於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而不能釋懷。歲歲經歷著風花雪月、雨露霜寒,體味著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人生馬車輾著年輪一路顛簸,易感的心隨著季節的波浪起起伏伏。生活中總有那麼多無法忘卻的情感,無法彌補的愧疚,無法入眠的黑夜,無法蘇醒的魘夢,人間有多少悲歡離合恩恩怨怨,情海有多少癡男怨女浮浮沉沉,緣何仍是如此這般眷戀紅塵情愛?心在塵世,如何不染塵埃?心染塵埃,凡夫俗子又如何平靜?每次簾啟幕落的背後,又有多少魂牽夢縈的故事,一點悲涼,一點歡欣……
有時也戲謔:我不惹塵埃,塵埃偏惹我。呵,純粹是自我解嘲。惹了怎樣,不惹又怎樣?時間一樣流逝,生活一樣繼續,無論誰惹誰,還不是一樣自尋煩惱?如果心自靜,塵埃又如何惹?世上哪有塵,無非就是心有雜念罷了。人的一生本來就是空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在這世上走了一回,若干年後,又有誰會記得你來過呢?也許,當我們什麼都失去,或者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時候,才會明白“本來無一物”是一種什麼樣的灑脫……
佛說,心不平靜,如何修行?
我說,心在塵世,如何不染塵埃?心染塵埃,又如何平靜?
有一禪師悟得真諦後,不居住寺院反而回到俗世,出入歌妓酒場,結交江湖人物,過著一種放浪形骸的生活,招來一片非議。有人問他:大師,你這樣子還算是佛門****麼?你何苦這樣糟蹋自己呢?他聽了,哈哈大笑,神色自若地答道:我自調心,關你何事?
好一個自我調心!
人生來來去去也不過百年,何必在這僅有的年限中計較來計較去?人生自在適意即可,“我自調心”即可。
曾夢見自己坐在理髮店裏,對著鏡子中的一頭青絲猶豫:當剪不當剪?
呵,三千弱水,三千青絲,三千柔情!舍也不舍?
誰說每個女子都是因愛而折翼的天使,來到人間就再也回不去天堂?
浮生若夢,人生若萍,就讓一切隨緣,隨性,隨風……
耳邊傳來嫋嫋清音: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一土一如來,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淨,心是蓮花開。
夜漸漸深了,心漸漸靜了天大地大,怎如一顆心大。生於世,養於世,世間的紛繁便如影隨形,伴你左右。偏生那一顆不信邪的心,逆世道而行之,左沖右突,妄想突破世俗的牢籠,殺出一條生路,卻被越縛越緊,終至軟下陣來。舉目四顧,方知世態炎涼,曾經的小路,如今已是芳草萋萋。
曾於浮世中,苦苦尋求一個清靜的所在,了此餘生,卻不知,“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心若不寧,何處可寧?若到了“無立足境,是方乾淨!”的境地,何處不可安?身處鬧市,心中有那一方鳥語花香的淨地,窗外暄鬧的車馬,只若無聞。躲入清山綠水之間,那一絲絲的牽絆常繞心間,愛恨情仇,直叫人難舍難離,將一顆完整的心撕扯得七零八碎,日日追悔,夜夜思念,反將眼前的美景看成空,這又怎生是好?
世間無煩事,自在心中。該舍的舍了,沒有放不下的悲淒,人生一世,渺如塵,總得歸於土,放眼藍天,自有彩虹高掛,虹前的雨,卻是不得不經受的。
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當你用煩惱心來面對事物時,你會覺得一切都是苦難,世界也會變得醜陋可恨。你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委曲,你應該要想,他(她)對我這樣已經很好了,
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當然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人”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五彩繽紛的生活,總是會有很多的誘惑,你難免會被這樣那樣的生活假像欺騙而沉迷其中,並難以自拔。做官的常常告誡自己不要被貪欲捆住手腳,但卻常常臨淵翻船;經商的往往發誓不因蠅頭小利侵蝕自己的良知,但卻往往欲海折戟;普通百姓經常說要知足常樂,但當個人收入降低或利益受損時,卻忍不住怒髮衝冠不知所終。
也許,這就是俗人,這就是俗世生活。我們永遠也達不到那種理想的禪的境界。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同時,人們的情感心理卻在自覺不自覺地日漸貧乏。何來祖先們那種衣僅可蔽體、食僅能果腹的瀟灑自如呢?又哪里會有先輩們坐看雲起雲落、睿智的目光遙望天穹的清靜無為呢?
唉,人常說“世事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可現實中的人們如何才能知足,怎樣才會無求呢?恐怕只能是一種良好地願望罷了。因為,是物質的追求教我們難以心如止水,是名利的攀比讓我們難以淡泊寧靜啊!真可謂“樹欲靜而風不止”。
人生苦短,欲求無盡。但我們又何不抽出一點時間,來審視一下自己的心靈呢?看看我們的心靈是否已蒙上了厚厚的灰塵!如果心靈已被塵垢遮蔽,又何不學學古人,去輕輕擦拭塵垢,讓心靈鮮活起來,讓內心平靜下來呢?只有這樣,你才會時時發現生活中的綠蔭,俗世中的感動!
生活常態中,我們之所以把自己搞得忙忙碌碌,是因為我們太在意名利之類的物質東西;我們之所以經常陷入那莫名的浮躁,是因為我們失卻了坐看行雲流水的勇氣和信念。如果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像那老和尚一樣“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們也許才能明白心靈的博大,世界的浩渺。
因此,生活中我們要學會“以靜滋養動,以無提攜有”。讓我們試著去不說,不想,不做,進而忘掉世界,忘掉自己吧!
不說,即不說自己的一切不如人意之處,心平氣和,不爭不吵,散淡隨緣;不想,即不求木秀于林,不臨淵羡魚,不好高鶩遠,摒棄一切非分之想;不做,即類似於“但求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般磊落光明,不貪婪奢欲,不巧取豪奪。
人們啊,我們何不經常師法自然,做到既講求實際、坦然入世,又盡力地知足常樂、淡泊寧靜呢?君不見,烏龜適時靜臥而求得長壽,靈蛇寒冬休眠以得重生,群山捨棄綠葉換來的是來年的鬱鬱蔥蔥,江河收斂波浪凝固自己是為了日後的一瀉千里碧波浩蕩。清靜無為,淡泊名利,在過於喧鬧的俗世生活中恪守一片寧靜,也許是我們悟得人生真諦的明智選擇,更可能是我們這些俗人們回歸精神家園的必由之路吧!與其患得患失、如芒在背,不如散淡隨緣、享受現在。做一個躋身於茫茫人海中又善於享受細節的人,你就會心無羈絆而胸懷博大,你定會發現生活的無窮魅力,感受到生活的無限樂趣!
評論: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里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哪里?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而最樓上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http://t458686999.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