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13 11:39:43瀏覽986|回應1|推薦5 | |
好文章,但有幾個人能聽的進去. 台灣不是一個理性中道的社會,而是一個偏執、只有立場沒有是非的地方.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513001836-260405 觀點:寫給「錢途糾結」的青年 謝永生/朔榮有機光電科技總經理 這幾天,大家持續關心著22K的事。 郭董說:「鴻海沒有人拿22K的薪水。」你,還是很火大。 別怒。天下只有父母給錢,是不計成本,不求回報的。話說回來, 如果你是個「人材」,肯努力,肯放下身段,無論在哪一行、在何處,有了經驗,就會有機會的。重點是,怎麼了解「人材」這兩個字。 我先說企業界怎麼看「人材」。 我在洛杉磯和北京都有公司, 員工中不少有碩、博士學位。初來時,眼高手低,很正常,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後就可以調整好。但我們對要高薪的人,則敬而遠之。對我們而言,人材是「性價比」潛力高的員工。 在企業界,貢獻度、解決問題或創造價值的能力等於你的名片。我很喜歡統一集團的經營理念「三好一公道」。我認為性價比高的員工,是「績效好,學習好,態度好,要求公道。」如果一名員工不能解決問題,那麼三個月後,「你」很可能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管理上稱這些壓力叫「績效考覈」。在這樣的環境下,培養的各種能力叫「競爭力」。競爭力越強,對未來的談判實力就越強。變成一個競爭力強的人,是你的目標,也是你的責任。 台灣如何為培養人材成就一個有利的環境?個人認為,塑造一個人文薈萃的社會,是重點。 先從視野講起。 「視野」指的是思考事情的範圍。這樣講有點玄,但年青人都熟悉谷歌的 Google Earth ,如果我們從台灣往外太空來回觀察幾次,會很清楚的看到台灣與這個世界的地理關係。台灣,不是很大。只佔所有陸地面積的 0.024% ;人口也只占地球總人口數的 0.33%,都不足百分之一。 我這樣說,不是要你「妄自菲薄」,而是要有「自知之明」。 新加坡就是一個很有「自知之明」的島國。他們以自己當立足點,逐漸的將視野向外輻射到東南亞、東北亞、南亞,以至於世界。但當初他們是就自己的條件,論自己的機會。前總理李光耀曾說:「新加坡除了太陽,就沒別的了。」新加坡有外在威脅:馬來西亞的國族主義,印尼的反華情結,以及殖民時代的歷史恩怨,都對新加坡的安全造成顧慮。偏偏新加坡的水電、農產等民生用品都來自鄰國,不能隨便得罪。所以他們學習與鄰國保持均衡的、正面的關係。但同時,新加坡堅決走全球化的路,把自信當資本來投資,拿國家做品牌來經營,成功的回應挑戰。把自己扮成亞洲的「酒店大廳」,歡迎大家到那兒喝茶做生意,共同學習研究。靠法治包容各族群,協力構築群賢畢至、童叟不欺的大同社會 。新加坡還不斷的投資自己,也不斷的在鄰近國家投資自己不能,也不適合做的產業。在經濟上與鄰國分工合作,在落後的區域與主權國協力開發。依循這個方向努力了30年,新加坡不但進入已開發國家之列,有了傲人的人均收入,也成了優秀人材追夢的選擇。 講到此,你是否覺得台灣也應該可以? 在台灣,台北算是最開放、最國際化的城市了。相較之下,澎湖縣就顯得孤立而封閉。我們若與新加坡比國際化的程度,就猶如澎湖之於台北。想想看,有多少公司會選擇澎湖做他們的營運中心?澎湖青年有多少在地的機會?這就是為甚麼要吸引機會、資金、人材,就必得有自由開放的氛圍。這對培養年青人的「職場競爭力」,是非常重要的條件。台灣是孤島,但不能孤立。 怎麼辦?最直接的答案是:雙向的、完全的開放。你也許會說,這不可能,不合理。但是「突破是不合理之母」。完全的開放,才能彰顯市場機制,防止人為干預,從而培養競爭力。「雙向」呢?這是因為台灣人一向把「開放的社會」解讀成別人要對我們開放,卻對在台灣的外國人小鼻子小眼的,這像話嗎?這就是偏狹的視野造成的村落化體制。講白了,就是深怕村外的人來賺自己賺不到的錢的排外想法。 要培養有國際觀的人才,我建議政府要獎勵年輕人到世界各地學習,做生意。如果我是你,我會選大陸。美國現正籌措獎學金,計劃未來4年派10萬名學生到大陸留學。而大陸也將提供獎學金給美國優秀的學生到大陸學習。人家大國都這樣了, 我們是不是也該捨棄敵對漠視中國,修正懷疑大陸人的鎖國政策與態度了?尤有甚者,台灣更要努力招納優秀且有潛力的國際人才,讓他們覺得這裡是他們可以耕耘追夢的地方。接納他們,就如同我們自己的子弟一樣。這樣台灣年青人才能與國際接軌,競爭力自然會提升。 「楚材晉用」是美國的國策,其成就是舉世聞名的。對人材的開放,容或寬嚴不定,總的路線都不變。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必須和美國政府、軍方、大學與能源公司的研發單位合作。主持這些尖端科技發展的科學家裡,過半都有濃厚的外國口音(還有為數不少的大陸人),一聽就知道不是所謂「美國生的」學者專家。重點是,沒有任何人在意。 在英文不普及的狀況下,誰最有可能來台灣參與貢獻?我認為是大陸的人材。兩岸同文同種,習性相似。但台灣在文明程度、生活環境及科研水準上,都超前很多,因此提供了大陸科研業者熟悉但不同的選擇。我評估大陸現在的科研人材與工程師,是大陸僅存「性價比」還非常高的資產。人家若願意來台灣,為甚麼不用? 再有,近年來台灣的大學院校苦於沒有足夠的學生入學,浪費了教育資源。同時期,大陸則是全球最大的國際學生輸出國,每年有將近20萬人出國留學。2011年以來,台灣雖然開放陸生來台就讀,卻因無法與「恐中情結」脫鉤,導致限制重重,並未達成預期的效果。反觀歐美、日、韓、港、星都系統性的以開放的環境與包容的態度招募陸生。地狹人稠的新加坡,現在已有超過15萬名陸生。 在地球村的觀念下,教育就像醫療保健一樣,已成無國界且產值上百億元的服務業,國際學生則是國際間交相爭取的資源。把教育服務國際化,招募國際科研人材,是台灣必須加緊跟上的。 受全球化、區域經濟合作的影響,台灣不例外的也會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因貧富差距持續擴大所引發的社會不安,最是令人憂心。對未蒙其利的低收入族群與中小企業;對長期失業的勞工及焦慮憤怒的青年,政府都要負責任地透過賦稅手段、利益分配、職技訓練及社會保險,儘速讓大家雨露均霑。讓想學的人,有機會;想做的人,有方法。 讀史閱世,成敗端賴我們能否成功的「回應挑戰」。鎖國偏安只是愚民反智,終至民墜塗炭。在歷史事實裡,這個道理始終不變。我沒有深遠的閱歷與智慧,可以預言台灣一定會變成怎樣。我只是很實際的,根據走過的路,綜合一些觀察,跟你分享現在世界怎麼看台灣的路,怎麼盼我們的機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家往外衝,我們往裡衝;人家拚經濟,我們拚政治;人家搶市場,我們搶議場。」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