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20 20:45:09瀏覽325|回應2|推薦5 | |
總人數22人,男生12人女生10人。我們總共分兩組,我這組的是帶男生。此次解說活動分兩大段(兩小時),第一個小時除了前半段帶領自然觀察以外,後半段就讓學童採集土地上的落葉、蟬蛻、豆莢、樹枝...等等的自然素材。第二個小時就讓學童進行自然創作。第一小時有發下一張要學童對於自己所見的自然元素簡單畫下、形容特徵、記下名稱的學習單。 (此篇日記除了圖畫和圖畫以上三張是我照的以外...所有相片是請系上同學所攝影)
我們帶的這批學生本身除了會自己來找解說員問東西或分享東西以外,他們也會自主性的在步道上四處探索(樹幹、落葉堆、枝葉上...等等),而這些探索很明顯的主要不是為了手上那張學習單,這點完全超乎我的預期。且在活動最後讓他們填寫滿意度調查表,他們(我們這批的)確實是跟我說他們喜歡我們這組的帶領解說。只是非常遺憾的...我忘了要問他們喜歡的理由,因為當時我累到思考能力和反應能力大幅下降。
此時更是證明,環境教育和解說要從小就開始做起,但是在這之前也更要讓孩子們充份的接觸自然生態環境。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在父母或是陪同者(如 解說員)身上的關鍵,「其本身除了要有很優秀的環境素養、環境敏感度、以及基礎的環境和生物知識以外,更要有很大的耐心和不厭其煩的用各種面向來提出自己對某事物對象的看法以及正確認知。同時也要具備這種說明能力。更重要的是...千萬不可以像現代教育一樣強制灌輸孩童所謂的『正確答案』以及不能有『理所當然的概念』。」如果環境永續利用和環境正義是所謂的正確答案...那沒有理由說傳統的強奪自然資源不是所謂的正確答案。既然都叫做「正確答案」,那麼永續的精神被取代掉不也是天經地義??
照這些狀況來看,較有可能的成因應該是女生組個性普遍內向所致。如此看來,女學童會偏向比男學童更需要長期陪伴自然觀察與體驗。
整個活動下來有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情形,我發現我們帶的男生組裡有某兩三位學童特別喜歡我的風格,甚至常來找我互動,到了最後也說很喜歡我們的解說(沒有問原因是我的問題所以就略過吧)。或許我在過程中的時時注意並參與他們的探索有令他們感到滿足...又或是他們本身素質就很優良吧!不過照這樣狀況看,他們似乎真的因為我們這組的緣故體驗到了自然觀察的樂趣,雖說不上到感動的地步也知道那可能就是他們在童年當下的感覺而已...但至少是有那麼一點點成就感的。這讓我更確信現代人類要從小就要和自然環境有充份連結,為此...父母的環境素質佔一半的決定因子。 當他們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我因為太累了..所以不小心又陷入內心的糾結思潮中。從大一開始我就一直對於「為何要經過環境解說教育...甚至是環境知識擂台賽這種要特別去行銷自然的作為才能讓自然的地位在人們心中存在著?為什麼人們可以沒有對"自然"這樣的對象存有信仰?」同時又在想著這群孩童以後將來會不會也完全忘了今天這樣的體驗感。但是... ...這一次我想通了。想想環境意識即其(自然)之名的興起是在工業革命以後才出現的,意識到了不做些努力和抉擇會走向滅亡之路。同理...一個人他本來就能夠決定自己是要繼續活下去(活)或了結自我生命(死),連這個都能決定了當然能決定自己可以去做什麼,這麼一來...選擇關注自然或是和自然產生羈絆也是眾多選擇的其中之一了。人類也因為如此,在不同的選擇之下物以類聚以及厭惡著某些和自己背道而馳的對象。就像我認為自己之所以永遠都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解說員就是因為這類的原因,我無法對那些對自然無知、無感、腦袋轉不過來的一般民眾敞開心防,永遠抱持著這樣的心態也是選擇之一,所以也不需太過在意民眾對自然是怎麼想的。反正自己要做什麼...永遠會去做。許多時候我甚至能無視大多數人的觀感。
像我的話... ...我最喜歡的就是第一張和第八張。第一張是男學童作品,靜下心來看會發現有種可能和當時創作者構想以外的立體現象,上下的段落給人的感覺是有時空感的,說不太上來。靜靜的盯著第八張看,給我一種很愉快的感覺。這種感覺讓我聯想到最近開始很迷的音樂創作天團"Mili"的一首名為「Colorful」歌曲,其旋律的意境。(有興趣的搜尋一下就有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