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40806 Click─ 民族互信
2014/08/07 16:06:05瀏覽90|回應0|推薦2






「重現台灣登山史中的原住民」...這是今天的演講主題,起初看到這個標題時沒什麼概念,這個主題印象中的原住民歷史指的就是"幫人(外國人)做事"的歷史。

從清代開始就有台灣原住民善背能行體健...等等,於是常常雇用原住民作為在山上的挑夫。然而事實上原住民的職業安全打從一開始就沒有被注目過,背負重量八九十公斤都是常聽到的數字,大約到50歲左右這些壯丁常都因為年輕時工作的緣故而後半年再也無法登山。

在這樣的歷史當中以布農族的地位算是最重的,因為以高山的渡越來說他們是相對熟悉環境的。然而對於知識和技能的傳承一事在講師阿清的口中在現代是非常不易的,不易在於除了年輕人的起步較慢以外...也沒有恆心可言。







不過比起過去...現在的協作員的揹負重量和過去相對正常一點,大約在40公斤附近。可是尊重方面好像不如從前又或者是很早以前就是如此。以背負工作重量來說,發生的狀況常常是原本講好要背多少重量...到現場以後卻發現全部都和說好的不一樣,也就是所謂的"放鴿子"。以專業能力以及待遇來說,尤其是旅行社(尤其領隊)最讓原住民挑夫厭惡,有一點不如意就當眾辱罵這些挑夫...就好像自己很有能力很有權威一樣,所以儘管薪資較高...也不願意從事那樣的工作。

另一方面,對於有關登山界的產業幾乎沒有市場,對原住民的工作待遇和雇用的地方得很不正確,更別說工作薪資與工作量的「制度化」這樣的理想遙不可及。但若要讓這方面的服務"有保障",這是必要的。背負重量在40公斤以上的工作一天可以賺到4000元(可能以上),表面上看來是很賺的...但是一旦出了意外而殘障了...這賺下來的錢還夠接下來用嗎?
只聽說目前的共識是30公斤4000元;多一公斤多200元,但是並沒有統一的標準,現在必須遵守誠信原則至上的態度來互相合作,才能讓兩邊都有保障(各種意義上的)。









至於說由原住民和非原住民作為山林活動的挑夫或嚮導之間有什麼差別呢...?

這就和當地人的適應有關了。以所有原住民來說不好講...但就講布農族之於高山環境,很明顯的布農族的傳統活動領域一直都是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對於那樣的條件加上區域性的環境熟悉...以及獵人的本能與技能,在隊伍本身對於"安全方面(生還率)"和"小區域地形方面(微環境掌握)"能擁有極高的補正,光是生火能力就沒得說了......。

這次的演講時間僅僅三個小時。但是其中心意識還是很明顯──

層面一:
原住民擁有對於台灣山岳長期而深度的接觸所以擁有一般人所不能及的山岳專業,是以制定登山產業相關的"制度"來保障原住民的待遇品質。

層面二:

尊重原住民;尊重專業。學習原住民;學習專業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ric321458&aid=1584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