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老爸一起去內溝山的附近走走,除了有微風吹來的時間以外都很悶熱。幾次登山發現台北地區只要在內湖、文山、南港都能看到海底地形的樣貌。
另外一開始我們是先到內溝溪生態展示館看看有關蛾類研究的紀錄片後在內溝溪走走才去登山的。蛾類的確一直都擁有作為環境因子變動的指標條件...還真是無庸置疑,看看他們的生活史以及所需環境就知道了(想在了解一點就自己到那裡看看吧...然後之前還有辦「幕光之城蛾類特展」的活動)。內溝溪還真是溪地既平緩水深又淺到不行...雖然還有一些生物在那裡生活,仔細觀察可以看得到這條溪經整治以後雖然在生物間的交流上算是可以,但很明顯地對這條溪將來的發展會有限制,我想當初的設計大概就是這麼考量的...,可以設計成目前的樣子也代表當初設計施工確實有多考慮很多東西。
另外我發現地質景觀這種東西沒有一點學理知識在,直接看還真沒辦法再觀察透徹一點。這附近的山區的植物相和地質算是這裡的招牌,聽說還有不少人文的故事...那就希望有足夠的資料能我們了解當地的歷史,特別是我想知道內溝溪有經歷過那些歷史...。
等我和老爸熱著下山後一路上聊著聊著...因為在路上邊坡看到一株非常完整的文殊蘭佇立在許多蕨類及其他草本植物群之中,對我而言的感覺十分特別。不過那時候我不想拿相機所以沒拍下來。就講到說其實廣義百合科的植物族群存活能力在所有植物裡面是數一數二的高的,在幾百年前的台灣野百合的分佈程度可不輸當時路邊的車前草,主要是受到人為採集的衝擊...其次是因為土地汙染。
如果是這樣的話...百合科 是否也有足夠的條件能作為土地健康的環境指標呢?
在學更多東西後,希望我能解答我的好奇疑問。
也差不多該洗澡睡覺了。明天早上和老爸去幫秉臻以及他的朋友拍cosplay需要流汗需要體力。